中央推動桃竹苗大矽谷計畫引發爭議:環團憂農地消失、炒地皮風險升高

中央推動桃竹苗大矽谷計畫:願景與爭議並行

政府近年積極推動「桃竹苗大矽谷計畫」,目標將桃園、新竹、苗栗打造成台灣的科技重鎮。然而,這項宏大的計畫在地方實施過程中,卻遭遇不少阻力,尤其來自環保團體的質疑聲浪不斷。苗栗縣部分農地被規劃為未來科學園區或產業專區用地,觸動了糧食安全、環境永續與土地正義等深層問題。

桃竹苗大矽谷計畫是什麼?政策背景與發展藍圖

中央政府推動「大矽谷計畫」是希望複製美國加州矽谷的成功模式,整合桃園、新竹與苗栗地區的科技研發資源與製造能量,進一步壯大台灣半導體、生醫、AI等高科技產業的聚落效益。這個計畫屬於行政院「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的一部分,帶有濃厚的產業升級與區域平衡意圖。

計畫重點包含:

新設或擴建科學園區與產業專區

交通基礎建設整合(如捷運、聯外道路)

智慧城市與綠能科技推動

區域人才匯聚與居住環境改善

然而,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也在苗栗這一站顯現得最為明顯。


960公頃農地恐消失?環團憂心成「圈地炒作」溫床

根據環團估算,苗栗縣後龍與竹崎等地可能有高達960公頃農地面臨變更使用的命運。這些地區原屬生產稻米、水果及其他農產品的優良農地,若轉作產業用途,不僅會讓地方糧食自給率下降,還可能成為投資炒作的標的。

環團質疑:「一次圈地900公頃,產業真有那麼急迫?」

苗栗縣環境保護協會理事長陳祺忠指出:「我們未來整體的工業地需求其實會降低,現在卻一次圈了900公頃這麼多土地,恐怕會變成炒地皮的標的。」這種「預留過多土地」的方式,不僅浪費資源,也可能激化社會不滿。

糧食與生態的代價,誰來買單?

在氣候變遷與全球糧食危機日益嚴峻的背景下,保留國內優質農地顯得格外重要。環團指出,苗栗沿海與丘陵地區的農業土地不僅具糧食生產能力,還是野生動植物的重要棲地。一旦開發,將是不可逆的生態損失。


地方政府立場:配合中央政策但強調「精準開發」

面對爭議,苗栗縣政府表示,將積極配合政院核定的大矽谷計畫,協助在地產業在國際市場中維持競爭力。副縣長邱俐俐強調:「不會過度浪費土地資源,我們會做精準開發,並採取分期檢討與動態調整。」

因應國際挑戰,地方須靈活應變

隨著美中貿易戰與高關稅政策的影響,全球供應鏈重組,政府認為台灣需要更大規模、更集中化的產業聚落,以維持其在半導體與電子製造的優勢。因此,各地工業區與科學園區的擴張,成為政策重點。

縣府也願意納入褐地再利用建議

對於環團提出的使用閒置工業區、褐地(已遭污染土地)優先開發的建議,苗栗縣府表示願意納入評估。許多位於頭份與竹南的舊工業區,因產業轉型而空置多年,確實有重新開發潛力。


褐地與舊工業區再生:產業發展的替代方案?

環保團體與學者多次提出,「開發不等於擴張」,可先盤點既有資源,進行更有效的再利用。

褐地開發的三大優勢

1.避免佔用農地與自然棲地:維護糧食與生態安全。

2.土地已有基礎設施:如排水、電力、道路等,降低開發成本。

3.促進城鄉再生與活化:減少區域落差與都市空洞化。

民間與政府的合作潛力

淨竹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林聖崇認為:「像頭份工業區等閒置資源應該優先釋出,包括水、地、人力資源都可以被有效利用。」這樣的做法,不僅符合經濟效益,也更接近環境永續的原則。


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能否共存?

開發與保育之間的平衡,始終是都市與區域規劃的難題。此次「桃竹苗大矽谷計畫」所引起的爭議,是一個縮影,反映出台灣在推動科技產業升級過程中,仍需正視的幾個重要問題:

1.產業預測與土地需求應更科學化、透明化

2.土地使用規劃應優先考慮閒置資源再利用

3.全民參與、公開審議過程應更完整

4.糧食與生態安全不應為經濟犧牲品


結語:科技發展的路上,不能遺落土地正義

桃竹苗大矽谷計畫確實代表著台灣邁向高科技產業強國的宏大願景,但在落地實行時,如何保障農民權益、守護農地與生態、避免過度圈地與炒作,將成為政策成敗的關鍵。

政府與地方應重新審視真正的土地需求,以數據為依據,推動兼顧產業競爭力與環境永續的策略;同時,也應聽見民間聲音,讓土地規劃過程更具包容性與民主性。唯有如此,桃竹苗大矽谷才不會淪為下一個「炒地計畫」,而能真正成為產業與人民共榮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