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貿易強勢回歸,撼動亞太供應鏈!台灣工業廠房市場迎來冰火兩重天

川普再掀貿易風暴,台灣製造業鏈受壓重組

自2025年川普再次就任美國總統後,立刻重啟「美國製造優先」政策主軸,並強硬對抗中國製造。此次重點不僅針對半導體、高科技,也擴及綠能、電動車供應鏈、通訊設備與自動化零組件。

其中,針對東亞製造國家(中國、越南、馬來西亞等)施加15~35%不等的新關稅稅率,使得全球供應鏈再度劇烈變動,部分海外品牌客戶轉單至台灣、墨西哥與印度等替代市場。

台灣作為區域高端製造重鎮,部分半導體與精密機械製造商受惠。然而,與中國廠區關聯緊密的傳統產業,如鞋業、紡織、低階塑膠加工等,則受到波及,訂單能見度大幅下降。

這場由白宮掀起的關稅風暴,正在深刻改變台灣工業地產的投資結構與市場需求。


工業地產出現分歧:高科技聚落需求不減,傳產區域成交冷清

中南部科技園區持續熱絡,廠房價格逆勢堅挺

受益於高科技製造持續回流,台灣中南部科學園區周邊的工業地產價格持續走高。例如:

台南沙崙、善化園區周邊廠房:成交單價年增約8%,持續吸引外資與半導體供應鏈投資。

台中精密機械園區:機械、自動化產業投資不墜,土地供不應求。

新竹湖口、新豐一帶廠辦:因聯發科、台積電周邊協力廠需求而供應吃緊。

這些區域廠房不僅保值能力強,部分新建案甚至出現超額認購現象,顯示資金仍對高端製造抱持信心。

傳統工業區進入冷卻期,空置率悄然上升

與此同時,台灣北部與西南沿海傳統工業區(如彰化、雲林、桃園觀音、台中梧棲)則呈現明顯退燒:

成交量年減超過20%

部分中古廠房租金回跌1%~3%

空置率升至9%~11%不等

主因為中低階製造商對於全球訂單充滿不確定性,並因資金緊縮而延後擴廠決策。同時,綠色轉型壓力導致老舊廠房遭遇租賃瓶頸,許多企業選擇觀望政策走向。

一名不願具名的工業地產顧問指出:

「高雄林園一帶原本有好幾筆土地準備開發,但川普政策一宣布,原本要進駐的台商直接喊停。現在連銀行評估都趨保守,廠房融資越來越難談。」


產業鏈重構加速台商布局海外,工業地產內需動能受壓

台商擴廠熱點轉向印度、墨西哥

儘管部分產業因轉單受惠,但整體來說,川普的貿易強硬派作風也加快台商「中國 +1」策略的推進,只不過這次的「+1」未必是台灣,而是印度、墨西哥、東歐地區

根據國際商業顧問公司2025年上半年調查:

台灣中大型製造業中,有32%計劃擴張海外廠房

其中超過半數選擇墨西哥,印度其次

僅15%表達將於台灣擴張實體工業空間

這代表即使全球製造去中國化,回流台灣的實質需求並未如預期那麼高。高地價、高工資、用電限制與環保壓力仍是限制台灣吸納產能的關鍵問題。

廠房投資報酬率下降,投資人心態轉向保守

在景氣不明與政策風險升高的情境下,工業地產也不再是「穩賺不賠」的投資標的。2021~2023年間,因半導體熱潮與疫情供應鏈重整推升投資熱潮的工業不動產,開始面臨報酬壓縮問題。

台中、桃園平均廠房投資報酬率由3.8%降至3.1%

南科周邊則由4.2%滑落至3.6%

部分閒置工業土地甚至找不到承租戶

投資型買家開始轉向保守,不再追價,而是要求「有穩定租客、長租合約、低稅負地段」的物件,導致成交週期拉長。


後市展望:2025下半年將進入價穩量縮階段

展望2025年下半年,工業不動產市場走勢可能出現以下幾項趨勢:

1. 高低端分化持續擴大

高科技聚落(如竹科、中科、南科)周邊地產需求穩健,價格持平甚至微漲;反之,二線傳產工業區(如西部沿海地區)則有進一步修正壓力。

2. 政策與資金面將主導市場氣氛

◆銀行貸款政策、融資條件成為交易成敗關鍵。

若央行升息,可能抑制開發商擴建意願。

環保審核與用電配額成為企業設廠首要考量。

3. 海外設廠潮未歇,內需支撐力不足

儘管有轉單效應,但台灣整體土地開發與製造成本不利於吸納大規模投資,未來台商擴廠版圖仍將以海外為主體。

結語:風口已過,工業地產回歸理性評價

2025年的川普貿易政策猶如一場暴風,雖帶來轉單紅利,也揭開了結構性問題。台灣工業地產的價值評估與投資策略正從「追漲」走向「價值選股」思維。

高端製造園區仍具長期潛力,但全盤樂觀已不再。投資人與產業主應謹慎評估產業結構、市場走向與政策變數,才能避免高點進場、資金受困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