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 2 天前 點閱: 23 嘉義東區城市更新:建國二村與復興新村的重生之路市地重劃工程圓滿落幕,年底完成土地分配嘉義市東區的建國二村與復興新村重劃工程,歷經多年籌劃與兩年實質施工,終於在2025年完成所有階段任務,正式宣告竣工。嘉義市長黃敏惠指出,這不僅是一項市政工程,更是一段城市歷史的重構。市府預計於今年底完成土地分配作業,並推出明確的容積獎勵條件:◆三年內開發者,可獲得容積獎勵10%◆三至五年內開發者,可獲得容積獎勵5%◆超過五年未開發者,將不再提供任何獎勵這項政策不僅有助於快速吸引資本進入,也明確地導向一個「以時效促進活化」的城市治理策略。歷史記憶的轉化——從眷村到新都心從國防資產到都市核心,回顧眷村歷史與搬遷歷程建國二村與復興新村原為軍方眷村,分別屬於空軍與陸軍體系。自民國94年(2005年)完成搬遷至經國新城後,原址便進入都市更新的長期規劃期。國防部曾自辦都更計畫,但受限於當時房市、市場機制與行政條件,未能順利推進。直到民國107年黃敏惠市長再度上任後,市府重新審視東區發展潛力與土地配置不均的問題,於109年正式提出由政府主導的市地重劃模式,轉化該地為城市成長的新節點。此次重劃不僅將部分土地使用從住宅區變更為商業區,更同步規劃出25.14%的公共設施用地,包括:◆公園綠地◆停車場用地◆廣場與開放空間◆道路系統與人行步道這些設施的配置,顯示市府對於「生活品質」與「都市韌性」的長遠規劃眼光。完善基礎建設,打造未來型城市肌理工程內容與創新亮點一次看重劃總面積達8.8379公頃,工程總經費高達4.23億元,整體規劃與施工細節精密,內容涵蓋:◆道路系統建構:新生路、光彩街等道路設計以色彩導引方向辨識,強化視覺導向與街廓識別。◆雨污水處理與滯洪池:設置達7,074立方公尺的滯洪池(水撲滿),提升防洪韌性。◆低衝擊開發(LID)理念應用:人行道採透水鋪面,支持「海綿城市」理念,強化都市排水與環境友善度。◆共同管溝系統建設:減少未來道路挖掘,提高維護效率。◆綠色景觀與都市美學設計:南北向種植紅花風鈴木,東西向選用黃鐘花,打造四季分明、色彩繽紛的城市廊道。其中,新生路段已於2024年12月30日搶先通車,為當地居民與投資方提供實質利多與信心。文化與商業並進,打造城市多元新基地「眷村生活文化館」與文化新基地構想為了延續眷村的歷史記憶與社區精神,嘉義市政府文化局積極推動「眷村生活文化館」計畫。此館未來將成為:◆嘉義東區文化節點◆十大旗艦計畫「文化新基地」之一◆軍眷文化、口述歷史、藝術展演的結合空間結合KANO園區的歷史意涵與阿里山觀光資源,未來此區不僅是生活空間,更將成為觀光亮點與文化朝聖地。引入國際資本與大型商業設施,期待城市新願景都市發展處表示,未來市府將與國防部與國產署合作公開標售部分土地,吸引民間資金進駐。初步方向包括:◆引入大型商場◆規劃國際級觀光飯店◆設置多功能商辦大樓,打造複合型商業區此舉不僅可提升市地使用效率,也將對嘉義整體經濟注入強心針,並補足過去缺乏國際連結與商務服務的區域短板。都市治理的示範——嘉義模式的可能性從都更困境到市地重劃突破此次建國二村與復興新村的成功重劃,不只是地方政府的一次行政成就,更是對全台都市更新議題的一種回應。過去以都更法推動公私合建,常因整合不易、期程冗長而成果有限;而市地重劃由政府主導、依法行事、利益分配公開透明,反而更具效率與公信力。由歷史出發,通向未來:嘉義的文化都市願景嘉義市作為台灣歷史文化重鎮,過去曾因都市更新速度慢、產業轉型困難而一度停滯。如今,透過這類重劃案的推進,開始建立屬於自己的「文化都市更新模式」——以歷史為根基,以文化為軸心,輔以政策、制度、投資引導,構築屬於嘉義的都市韌性與文化自信。結語:重劃不只是土地的改變,更是城市精神的重構建國二村與復興新村的市地重劃竣工,象徵的不只是嘉義市東區土地利用方式的轉變,更是地方政府對城市發展邏輯的革新。從保留歷史記憶到導入綠色設計,再到推動國際級投資,這片昔日的眷村,如今將轉化為承載希望與機會的現代城市新核心。未來,嘉義市能否真正實現從歷史中出發、朝全球城市發展的願景,端視政府、民間、文化社群三方的共同努力。唯有如此,這場由眷村啟動的城市更新,才能真正成為「嘉義模式」的典範。 圖片來源: 嘉義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