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製造業與房市景氣不同調?台經院數據揭露台灣產業的「復甦分歧」

製造業景氣微光乍現,全球復甦浪潮下的台灣表現

台灣經濟的強勁與否,與其在全球製造業供應鏈中的地位息息相關。製造業,尤其是高科技產業,一直是台灣經濟的火車頭。台經院最新公布的7月營業氣候測驗點顯示,製造業景氣在經歷了長達五個月的下行週期後,終於迎來了久違的反彈,測驗點升至86.80點。

這項數據傳達了幾個重要的訊息:

全球景氣回溫的反映: 台灣製造業的景氣與全球經濟走勢高度連動。製造業景氣的止跌回升,反映了全球需求在經歷一段時間的萎靡後,已開始出現緩慢的回溫跡象。特別是在電子零組件、半導體等關鍵產業,海外訂單可能已經開始逐步回流,帶動了生產活動的復甦。

庫存去化初見成效: 過去一段時間,全球製造業都面臨高庫存的壓力。廠商在面臨需求不確定性時,通常會選擇縮減生產規模以進行庫存去化。而今製造業景氣的反彈,顯示部分產業的庫存水位可能已經降至相對健康的水平,使得廠商有信心重新啟動生產。

產業結構的韌性: 即使在全球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台灣製造業憑藉其在半導體、AI、高效能運算等領域的技術優勢,依然展現出強大的韌性。這也使得台灣製造業能夠在全球市場復甦時,迅速抓住機會,率先反彈。

然而,製造業景氣的微幅反彈,是否意味著全面性的經濟復甦已經來臨?這點仍充滿不確定性。製造業的景氣數據通常具有滯後性,且不同次產業的復甦速度也存在差異。在樂觀看待的同時,我們也必須警惕,這波反彈是否僅僅是短暫的技術性修正,而非長期穩健的成長動能。

營建業受天災人禍雙重打擊,下半年前景僅能持平看待

當製造業展現出復甦的微光時,營建產業的表現卻顯得黯淡無光。台經院的報告明確指出,營建與不動產業的景氣再度走弱,其中營造業的景氣呈現衰退。這背後的原因,既有天災的衝擊,也有人為因素的影響。

天災的直接衝擊: 報告中特別點出,7月中颱丹娜絲與強烈西南氣流對台灣嘉南地區造成了嚴重的損害。這不僅影響了南部工區的施工進度,特別是對於需要乾燥天候的模板工程衝擊最大,更重要的是,為了進行災區重建工作,部分營造工班被抽調,導致原本就已存在的人力短缺問題更為嚴重,進而影響了許多公共建設和私人工程的執行進度。

房市買氣降溫的間接影響: 營造業的景氣與不動產開發市場息息相關。由於房市買氣的顯著降溫,使得不動產開發商的推案意願降低。當新建案的開工數量減少,營造業的訂單自然也會受到影響。這種上下游產業鏈的緊密關係,使得房市的低迷直接傳導到營造業,加劇了其景氣的衰退。

對未來展望的保守態度: 展望未來半年,台經院認為營造業景氣僅能以「持平」視之。這項預測反映了業者對未來市場的謹慎態度。在人力短缺問題未有效解決、房市買氣未見明顯回溫的情況下,營造業很難期待在短時間內出現強勁的復甦。

營造業的低迷,不僅影響了相關從業人員的生計,也可能延遲基礎建設和住宅的供給速度,這對於整體社會的發展並非正面。

房市買氣降溫,不動產市場持續處於低檔徘徊

在營建產業鏈中,不動產業的狀況更為嚴峻。台經院的報告顯示,不動產景氣持續處於低檔,這從建物買賣移轉件數的數據中可見一斑。

儘管7月六都建物買賣移轉件數的月增率為4.2%,這主要是受惠於部分地區新建案的交屋潮。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其年減率仍高達29.0%。這項驚人的數據明確顯示,與去年同期相比,市場的買氣呈現大幅萎縮。

不動產景氣持續低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房市供給量處於高位: 報告指出,目前房市的供給量仍處於高位。這意味著市場上有大量的待售物件,對住宅市場的供需關係形成了巨大的壓力。在供給大於需求的市場環境下,房價很難有上漲的動力,買方也更願意觀望,等待更好的價格或更優的選擇。

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 雖然製造業景氣有所回溫,但整體經濟前景仍充滿變數。國際貿易戰、地緣政治風險等因素都可能影響未來的經濟走勢。當民眾對未來收入和經濟狀況感到不確定時,通常會延遲大額消費,例如購屋,這也間接壓抑了國內房市的買氣。

政府政策的影響: 近年來,政府為抑制房價過快上漲,陸續推出了多項政策,例如房地合一稅、選擇性信用管制等,這些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冷卻了市場的熱度。

展望未來半年,不動產市場的前景並不樂觀。供需失衡、經濟變數以及政策影響,都使得市場復甦的道路充滿挑戰。對於潛在的購屋者而言,這或許是一個難得的觀望和議價時機;但對於房產業者而言,則是一場需要審慎應對的考驗。

結語:景氣復甦的「雙軌」困境與未來展望

台經院的最新數據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清晰的景氣「雙軌」圖:一邊是製造業在經歷漫長寒冬後,終於迎來了止跌回升的曙光;另一邊則是營建與不動產業在天災與市場供需失衡的雙重夾擊下,持續在低檔徘徊。

這種景氣復甦的非同步性,揭示了台灣經濟當前面臨的結構性挑戰。製造業的復甦主要受全球需求與產業鏈調整的影響,而營建與不動產產業的低迷則更為複雜,既有短期天候因素的衝擊,也反映了長期以來房市供需失衡、經濟前景不明以及政策調控的綜合影響。

我們不能僅憑藉製造業的單一指標就斷言全面性的經濟復甦已經來臨。一個健康的經濟體,需要各個產業的協同發展。營建與不動產業作為重要的內需產業,其景氣的持續低迷,無疑會對整體經濟的穩定性構成威脅。

展望未來,台灣經濟能否擺脫這種「雙軌」困境,實現全面性的復甦,將取決於多重因素的演變:

全球經濟復甦的力度: 若全球景氣能持續穩健回溫,將為台灣製造業提供更強勁的成長動能,進而帶動就業與薪資的成長,間接提振內需。

房市供需的調節: 不動產市場需要時間來消化高供給量,並在買方觀望、賣方願意讓利的拉鋸中尋找新的平衡點。

政府政策的有效性: 政府在調控房市的同時,也需要考量如何穩定市場、避免硬著陸,並在必要時推出更多刺激內需的措施。

總而言之,製造業的止跌回升值得我們謹慎樂觀,但營建與不動產產業的低迷則提醒我們,市場復甦的道路仍然充滿挑戰。這是一場需要全體產業、政府與民眾共同面對的考驗,唯有洞悉其中的複雜性,我們才能在變動的環境中,做出更為明智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