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 21 小時前 點閱: 18 政策背景:新青安貸款為何卡關?新青安政策是什麼?「新青安房貸」是政府為協助年輕首購族購屋所推動的低利房貸政策,由公股銀行主辦,提供優惠利率與較寬鬆的貸款條件。其主要目標群體為40歲以下首次購屋者,貸款成數最高可達八成五,利率補貼三年、寬限期五年,且不須自備款。問題出在哪?《銀行法》第72-2條成限制根據《銀行法》第72-2條規定,銀行對不動產放款不得超過總放款額度的30%。隨著新青安申請量爆增,許多公股銀行的房貸比重逼近甚至觸及上限,不得不緊縮放貸,導致核准後仍無法撥款、或搭售壽險產品的亂象頻傳。據財政部資料,截至2025年8月22日,已有12,923件新青安案件核貸但尚未撥款,金額高達1,257億元。鬆綁新青安限額,政院大開水龍頭排除適用放款限額,新青安不再受限行政院長卓榮泰宣布,自9月起,新青安貸款不再計入《銀行法》第72-2規範的放款比率。也就是說,銀行即使房貸占比已高於30%,仍可持續辦理新青安貸款,不再受限於房貸集中度紅線。金管會主委彭金隆強調,該調整無需修法,僅以「行政命令」處理,並於政院會議上拍板定案。銀行局也同步發出通知,指示銀行不得再以額度不足為由拒絕核貸通過的新青安案件。1,300億元活水釋出,撥貸可望加速財政部國庫署副署長林秀燕指出,這項調整將釋出約1,300億元新青安貸款空間,這些案件可望於9月起依序撥款。對年輕購屋族來說,代表核貸後等待撥款時間將大幅縮短,也不再需「搭壽險換貸款」。銀行放款更有彈性,壓力減輕金管會銀行局長童政彰表示,此次排除後,銀行可依據既有「5P授信原則」(人、錢、用途、還款、抵押品)進行風險評估,只要符合授信安全原則,即不得以額度不足為理由拒絕貸款。同時也明文禁止銀行再要求申貸人搭配壽險產品,藉機提高銷售額。政策效果與市場觀察:都更危老是否也鬆綁?央行觀點:信用應平均分配至都更與產業對於行政院的措施,央行表示支持,但仍強調信用資源應平均分配,避免過度集中於不動產貸款。央行業務局長謝鳳瑛指出,第七波信用管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引導銀行資金投向都市更新與危老重建等政策性貸款項目。此外,央行也希望銀行有限的信用資源能支援中小企業、綠能、製造業等實體產業發展,不宜再讓不動產成為資金黑洞。是否推及其他貸款?市場靜待政策連動目前市場普遍觀望,是否都更與危老貸款也會比照新青安模式,排除於72-2限額之外,或是央行進一步調整「房貸集中度」計算方式。若該紅線被調整,代表銀行將擁有更多彈性處理不動產放款,有助於推進老屋重建、社區更新。公股銀行現況與貸放統計截至2025年7月底,新青安累計受理戶數近12.95萬戶,核貸金額突破9,994億元,其中未滿40歲申貸人占比達72.76%,顯示政策確實有效協助年輕人購屋。此次1,300億元活水釋出後,預料公股銀行如合庫、台銀、第一銀、彰銀、華南銀等將加快撥貸,釋出更多貸款量能。潛在風險與政策挑戰是否推升房市需求與房價?有專家指出,雖然此次政策有助實現青年購屋夢,但可能進一步刺激房市需求,加劇房價上漲壓力。特別是在北市、新北、桃園等房價高漲區,房市供給有限,反而讓資金流入推升價格,對真正的「自住需求」形成排擠。道德風險與監管力道放寬限制雖解決技術性問題,但也恐造成銀行鬆懈風控。若銀行以「政策導向」為由降低授信標準,可能埋下未來不良貸款上升的風險。此外,一旦房價下跌或景氣反轉,高成數貸款族群的信用風險亦將上升,政府需同步強化貸後管理與風控監理。結語:政策開閘,未來需兼顧公平與風險此次新青安排除放款限額的政策,是政府在兼顧房市政策與金融穩定間所做出的平衡選擇,短期內有效釋放貸款活水、加速撥貸流程,也讓年輕人購屋更具希望。然而,這場「轉水龍頭」的操作,也讓市場重新思考金融監理、資源配置、房價管控的整體邏輯。未來,政府除了持續優化貸款流程與自住支持外,也應從土地供給、稅制改革、租屋補貼等多角度出發,建立一個長期穩健的房市環境。新青安只是開端,更大的挑戰,是如何讓這場「活水」真正灌溉到真正有需要的人手中,而非成為市場炒作的工具。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