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房市量縮難翻轉:川普政策亂入,雪上加霜?

房市轉冷成共識,買氣「量縮」已成定局


根據公股銀行高層一致看法,台灣房市在2025年的發展走勢已逐漸明朗:交易量萎縮已是板上釘釘的趨勢。事實上,今年1~2月「建物買賣移轉棟數」僅為39,222棟,與去年同期的51,111棟相比,年減幅高達23.3%,不僅創下新低,更讓房市景氣轉冷的趨勢毫無懸念地浮上檯面。


各大銀行皆認為,2025年台灣房市「量縮」格局難以避免。第一銀行指出,受到土地與營建成本居高不下的支撐,加上建商讓利空間有限,雖然需求面疲軟,但價格仍難出現大幅下修,預期價格將維持在高檔震盪狀態,整體呈現出「量縮、價高檔震盪」的雙重現象。


各銀行對房價走勢的分歧觀點


第一銀行:價高支撐,走勢分歧


第一銀行表示,雖然目前房價居高不下,但因土地與建築成本仍未回落,導致建商不願輕易讓利。即便買氣轉冷,價格的下跌空間也相對有限。第一銀行預期2025年台灣房市將呈現「量縮、價高檔震盪」的態勢,尤其在雙北等核心區域,由於供需相對穩定,房價仍將維持一定支撐力。


華南銀行:價溫和修正,出口受壓


華南銀行的觀察則更加審慎。雖然央行在3月的理監事會議中,決定維持既有的房市信用管制政策不變,但各家銀行仍持續加強對「新青安房貸」的管理機制,並降低整體不動產放款集中度。再加上川普政策帶來的「對等關稅壓力」有可能壓抑台灣出口動能,進而影響整體經濟成長,房市也難以獨善其身。華銀認為,房市後續將進入「量縮、價溫和修正」階段,雖不至於崩盤,但資產價格逐步修正的格局將延續一段時間。


彰化銀行:價緩跌壓力浮現


相比之下,彰化銀行對房價的觀察最為保守。該行指出,雖然整體總體經濟環境尚稱穩健,如AI題材及科技類股帶動下的台股表現,以及穩定的就業市場,但房市仍面臨幾大隱憂:

1.房價長期居高不下,購屋負擔沉重

2.房貸與建築貸款占比偏高,金融風險提升

3.房市信用管制政策預期趨嚴,信貸緊縮效應擴大


綜合以上因素,彰化銀行認為,2025年房市將出現「量縮、價緩跌」的走勢,尤其是在非核心地區,房價調整幅度將更為明顯,部分區域甚至預估下修至少5%以上。


區域房價走勢分歧將加劇


從目前觀察來看,房價走勢將呈現「核心抗跌、非核心滑落」的局面。雙北、桃園、新竹等就業機會集中、交通便利、人口紅利仍存在的地區,因供需相對平衡,房價抗跌性高,預期價格僅小幅震盪。


然而,部分高房價但生活機能較差、交通不便的外圍區域,將面臨更大的價格修正壓力。這類區域原本靠投資熱潮撐起買氣,一旦投資退場、利率攀升、購屋族信心轉弱,價格就可能出現顯著下跌。


政策持續緊縮,央行態度不變


央行自2020年以來已祭出七波信用管制措施,包括貸款成數調降、限制高總價住宅貸款、增設選擇性信用管制範圍等,對房市投資買氣形成明顯壓抑。


2025年,政策面不僅無緩解跡象,反而持續緊縮。各大銀行已開始主動調整授信政策,例如針對高總價、高槓桿、投資型買方加強審核,不再無差別核貸,這也進一步壓縮了市場買氣與價格支撐力。


此外,「新青安房貸」雖然仍是政策支持的重點,但銀行也紛紛強化風險控管機制,不再單純以量取勝,而是將重點放在貸後管理與借款人還款能力上。


交易量恐跌破30萬棟,創近年新低


若以目前市場態勢推估,2025年全年建物買賣移轉棟數恐將跌破30萬棟,僅剩28萬棟上下,這將是2019年以來的最低紀錄。從數據來看,房市已進入長期盤整甚至反轉的周期,而非短期回檔。


投資者紛紛觀望,自住客則因總價壓力與貸款門檻轉向租賃市場,整體買氣處於冷卻狀態,也進一步拖累建商推案意願與房市景氣。


結語:川普亂入,房市恐迎「雙冷衝擊」


就在房市疲態已顯的此時,川普「亂入」全球經濟局勢,再次引發不確定性。根據華南銀行分析,川普若重新執政,其一貫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勢必回歸,「對等關稅」一旦全面重啟,台灣出口動能將首當其衝,尤其是高度依賴美國市場的電子與半導體產業。


當出口減緩、經濟成長疲弱、企業獲利下滑,勢必進一步牽動民眾所得與就業市場,影響購屋意願與支付能力,形成**「內冷+外冷」的雙重打擊**。


正如市場人士所言:「現在已不是買不買得起的問題,而是敢不敢買的問題。」川普政策帶來的全球經濟變數,或許將成為壓垮房市的最後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