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貿易風險升溫,製造業景氣信號急轉直下
製造業景氣燈號連續惡化,3月重摔兩級至黃藍燈
2025年3月,台灣經濟研究院(台經院)公布的製造業景氣燈號出現令人憂心的下滑。根據報告,製造業景氣信號值從2月修正後的16.66分大幅下滑至12.12分,跌幅達4.54分。景氣燈號也從代表景氣持續升溫的「黃紅燈」,劇烈滑落至代表景氣低迷的「黃藍燈」,成為今年度第二次亮出此警示信號。
造成這波下滑的主因,來自於美國近期關稅政策的劇烈變動,尤其是針對中國與高科技產品加徵關稅的計畫,導致全球貿易風險驟升,廠商普遍轉為保守,不僅壓抑投資意願,更對未來半年景氣普遍看淡。
短期數據仍呈現雙位數成長,卻隱藏衰退風險
儘管整體製造業出口、進口、外銷訂單與生產指數年增率仍維持雙位數的正成長,主要是受到AI、高效能運算(HPC)等新興應用拉抬,以及部分客戶為避開未來潛在關稅提前拉貨所致,但這種成長背後卻潛藏危機。
隨著2月春節因素的消退,以及提前備貨效應即將告終,許多指標的增幅已大幅縮小,顯示市場實際需求並未如表面數據所示般強勁。尤其是在全球景氣動能不一致的背景下,如美國與日本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皆出現下降,並持續處於緊縮區間,對全球供應鏈產生壓力。
台經院指出,廠商對未來六個月景氣的信心明顯惡化,看壞後市者比例增加,使得經營環境面指標同步下滑,最終導致整體景氣燈號出現劇烈惡化。
關稅與地緣政治成景氣最大變數
美中關稅對抗加劇,產業分化趨勢明顯
美中兩國的貿易摩擦並未因國際談判而緩解,反而因科技冷戰加溫,走向更為激烈的對抗局面。美國除了原有的關稅壁壘,還計畫加徵針對半導體、AI晶片等高科技產品的進口稅,並擴大對中國的出口限制。這將對台灣製造業特別是電子零組件、半導體產業造成深遠衝擊。
由於台灣電子業長期倚賴中國市場作為出口與生產基地,一旦美國與中國之間形成更強烈的科技壁壘與關稅對抗,台灣廠商恐需重新規劃供應鏈與銷售策略,對經營成本、時程與靈活度造成壓力。
東南亞轉口與中國內部壓力也成隱憂
除美中直接貿易衝突外,東南亞作為中國出口轉口地的角色,也逐漸受到美國關注。若美國採取更嚴格的原產地溯源規範,將削弱中國利用第三地洗產地的空間,間接衝擊整個區域供應鏈。
中國內部本身也面臨產能過剩、價格競爭激烈與消費信心疲軟的三重挑戰。這不僅影響台灣對中國的出口,更可能導致中國企業為求生存降低價格,拉低整體市場利潤,促使台灣中低階製造業面臨更大轉型壓力。
產業景氣分歧,電子與傳產命運不同
電子零組件與高科技產品維持綠燈穩定
雖然整體景氣燈號惡化,但部分高科技產業表現仍穩定。電子零組件業與電腦、電子及光學製品業受惠於AI伺服器、資料中心等需求穩健,加上大客戶提前下單,景氣燈號仍保持綠燈,顯示短期內景氣尚屬穩定。
傳統產業持續低迷,藍燈普遍亮起
相較之下,傳統產業如化學材料、金屬基本、石油及煤製品等產業表現明顯下滑。中國內需不振,加上國際價格競爭激烈,導致出口與生產指標續呈衰退。機械設備業與電力設備業表現略為回穩,但僅止於維持景氣持平的綠燈水準,難言樂觀。
整體而言,傳產與高科技產業間景氣表現分歧情況愈趨明顯,顯示國內產業結構轉型的緊迫性。若未能有效協助傳統產業升級或轉向高附加價值生產,將拉低整體產業競爭力。
展望未來,關鍵在政策因應與供應鏈重整
政策須超前部署,產業需要轉型動能
在面對全球貿易不確定性升高、關稅與地緣政治變數增多的情況下,政府應強化與主要貿易夥伴的溝通,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協定談判,並協助產業分散市場風險與調整供應鏈布局。
尤其針對半導體與AI應用等戰略產業,應加強自主研發與上游材料、設備供應鏈建構,降低對單一市場依賴。對傳統產業則可透過數位轉型、智慧製造升級輔導,加強國際競爭力。
企業應布局全球,靈活應對貿易挑戰
企業方面,應加速布局多元市場與生產據點,減輕單一區域政策衝擊帶來的風險。除東南亞外,中東、歐洲等新興市場也可成為未來出口新據點。
同時,對於關稅政策的變化,企業需有更強的法規與原產地認證應對能力,才能在國際市場中保持彈性與優勢。
結語:景氣下行警訊再現,需未雨綢繆共度挑戰
3月製造業景氣燈號的重摔,並非偶發,而是多項國際與結構性風險交織下的必然結果。關稅政策變動帶來的不確定性,正在重塑全球產業鏈布局,也測試各國與企業的調整能力。
台灣產業需認清當前的警訊,不可僅倚賴短期AI或HPC帶動的成長幻象,更應著眼於長遠的供應鏈韌性與產業升級。政府與企業攜手,才能在這波動盪中穩住根基,迎接更複雜的國際競爭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