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信心指標下滑 顯示房市氛圍轉冷
一、營造暨不動產業NMI:信心重挫近13%
非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NMI)中的「營造暨不動產業」子指標,長期被視為評估房市景氣的領先指標。在台灣出口導向明顯的經濟體質下,外在經貿衝擊會迅速反映在此指數上。
根據報告,4月營造暨不動產業NMI指數下修5.9%,來到53.8%,雖仍處於「擴張」區間,但擴張幅度縮小,顯示景氣動能明顯轉弱。
更令人關注的是「未來半年展望指數」,由於:
● 地緣政治風險升高(如美中緊張、俄烏戰爭未歇)
● 金融市場波動劇烈(包括台幣快速升值與美股震盪)
● 台灣央行持續強化信用管控(如第七波限貸措施)
該指標劇烈重挫13.1%,降至25.8%,創近年來新低,反映建商與相關業者對未來半年房市持極度保守態度,預期市場將面臨:
● 需求收縮
● 投資延後
● 預售案推動趨於保守
這類型指標的崩跌,通常代表接下來半年內的推案、成交與價格都將處於震盪階段。
二、耐久財購買時機:消費信心終結27月樂觀期
消費者信心指數(CCI)中的「購買耐久性財貨時機」,反映民眾對於是否適合進行大額消費(如汽車、家電、裝潢等)的評估,亦間接映射到購屋意願與消費支出。
自2022年以來,雖經歷房市打炒房政策的打擊,但此指標仍維持在100點以上的樂觀區間長達27個月。然而,在2025年4月出現反轉:
● 未來半年耐久財購買指數:99.13點
● 3月下滑2.86點,跌破信心臨界值
此一變化意義重大,意味著:
● 消費者對大額開支的意願開始收斂
● 高物價與高利率環境正在侵蝕家庭可支配所得
● 預期心理保守,觀望情緒加重
在利率仍高與房價僵固的雙壓下,耐久財消費不振將延伸影響至裝修、家配業,進一步放緩房市後端產業鏈的動能。
三、購屋時機指數:再創第五低點
與房市最直接相關的指標,莫過於「購買房地產時機指數」。在過去兩年中,即使政府多次調控房市、祭出囤房稅與信用限縮措施,該指標也始終未跌破100點門檻。
然而自2023年下半年起,受到第七波信用管制(貸款成數下修、貸放對象限縮)影響,該指數明顯下滑。最新2025年4月數據顯示:
● 購屋時機指數:96.85點
● 較上月下降2.71點,創下歷史第五低紀錄
這代表什麼?
● 消費者普遍認為目前並非購屋良機
● 市場觀望氛圍進一步強化
● 價格未明確修正前,交易量難以反彈
雖有「新青安貸款」支持剛性需求,但信心不足將導致成交量疲軟,並可能逐步壓抑價格表現。
市場觀察建議:三大關鍵指標不可忽視
針對當前風險加劇的房市情勢,專家建議需密切觀察以下三大面向,作為後續判斷市場走向與策略調整的依據:
1. 利率與貸款核准率變化
● 央行利率政策:是否維持現行緊縮、或考慮降息以刺激內需?
● 銀行放款策略:是否繼續從嚴審核房貸,或逐步放寬?
● 貸款排撥速度:實際資金進入市場的效率,攸關交易完成率與動能
2. 預售推案與開工量
● 是建商對未來市場的信心指標
● 推案遞延或暫緩,將壓抑後續供給與市場活絡度
● 投資與施工端遞延,會影響營建、鋼鐵、水泥、裝修等周邊產業景氣
3. 政策動向與補貼機制時效性
● 新青安貸款是否續辦或調整?
● 囤房稅、平均地權條例是否有修正空間?
● 政府能否平衡管控炒作與支持剛性需求,是信心修復關鍵
結語:三力共振 才能帶動市場回升
台灣房市正處於風險與機會並存的交會點。美國關稅與台幣升值夾擊之下,市場進入明顯降溫階段,房市信心遭受多重考驗。觀望氣氛蔓延,買賣雙方皆採保守策略,成交動能放緩。
展望後市,唯有同時具備:
1、資金寬鬆條件
2、信心面修復
3、政策明確支持
三大條件共振,市場才有機會穩步回升。政府若能適時調整信用管制,並提升補貼政策的靈活性與延續性,可為市場注入正面動力。
在此同時,建議買方應審慎評估財務結構,並持續追蹤政策與利率變動;賣方則應以合理價格應對市場調整,才能維持交易順暢,避免陷入長期盤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