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來台幣3次狂升 房市下場如何?專家全說了

新台幣強勢升值再現,房市何去何從?


新台幣近期兌美元匯率強勢走升,再度引發各界對房市未來走勢的高度關注。根據匯率與房市的過往關聯,匯率急升往往帶來資金短期流動與資產價值的「表面膨脹」,但隨之而來的經濟衝擊、出口受挫,對房市的中長期發展卻可能造成反作用力。


專家指出,此輪台幣升值對房市帶來「一好一壞」的雙面影響。一方面,短線熱錢湧入,資金活水暫時推升市場信心;另一方面,經濟基本面若難支撐升值後的壓力,可能導致房市從「短暫亢奮」轉為「長期陰霾」。回顧過去40年內三次新台幣大幅升值的歷史軌跡,無一不印證這樣的結構性變化。




歷史回顧:三次台幣升值與房市反應


第一次升值(1985~1990)—榮景後的崩跌與休耕


1985至1990年間,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從39.85元升至26.89元,幅度驚人,為當時國際經濟協調(廣場協議)下的產物。這段期間,台股狂飆至萬點,形成罕見的股市榮景,同時台北市房價在五年間暴漲四倍,形成所謂「炒房熱」。


但到了1989年,隨著資金行情退燒與政策調控,房市急轉直下,陷入「休耕期」長達十年。這次匯率升值間接推高資產價格,也壓縮出口競爭力,造成經濟結構轉型壓力上升。GDP增長率也從原本的兩位數,降至約8%。


值得注意的是,這時期資訊電子業開始崛起,逐漸取代房地產成為台灣經濟成長的火車頭,為後來的「矽島奇蹟」奠定基礎。


第二次升值(2002~2011)—資金行情與金融風暴交錯


2002至2011年間,台幣再度出現升值趨勢,從34.56元升至29.46元。這十年中,台股指數由5,575點上漲至9,039點,台北市房價則由每坪23萬漲至55萬元,幾乎翻倍。


儘管看似景氣持續成長,但2008年金融海嘯重創全球經濟,房市與股市雙雙下挫。雖然台灣最終挺過危機,資產價格亦迅速回升,但此期間的GDP平均增長僅約4.7%,較上個十年進一步下滑。


此階段反映出台幣升值與國際資金流動之間的脆弱平衡,當外部風險升高,房市與股市容易受到重創。


第三次升值(2016~2022)—房價先跌後漲,經濟趨緩成警訊


2016年到2022年間,新台幣匯率由33.83元升至27.69元,同期台股從8,315點漲至14,720點。房市在這七年間呈現「先跌後漲」的曲線:前兩年房價調整下修,之後在熱錢與低利率環境下又快速回彈,尤其疫情後「資產避風港」的效應更加明顯。


但此階段的經濟增長率平均僅約3.3%,已呈現逐年放緩趨勢,顯示匯率升值對出口與整體經濟競爭力的壓力越來越大。


專家認為,當房市本就處於空頭或修正階段,匯率升值不再能帶動房價上行,反而會因經濟下行壓力加重,而成為房市的負擔。




這次不妙?熱錢短多、長空壓力浮現


短期資金湧入,興奮感類似「安非他命」


目前新台幣再度強升,市場短期內出現熱錢湧入現象。資金停泊、套利交易、外資投入等行為頻繁,使房市與股市短線出現樂觀預期,價格表現略見支撐。


這種由熱錢所導致的「資金幻覺」,專家形容猶如「吸了安非他命」,能帶來短暫快感,但終究不是經濟的長期支撐基礎。一旦國際資金撤出或美國升息導致套利反轉,這些熱錢可能迅速逃離,留下房市泡沫化的隱憂。


關稅戰與出口壓力,加重經濟下行風險


與過去兩次不同的是,當前全球貿易處於關稅緊張、供應鏈重組的階段。台幣升值對出口產業等於「雙殺」:一方面價格競爭力下降,另一方面成本壓力上升,最終將反映在產業投資減緩與就業市場緊縮上。


一旦台灣經濟進一步下修,民眾購屋能力與信心也會同步下滑。特別是在房市已明顯由多轉空的背景下,強勢匯率可能無法挽救價格下滑的趨勢。




升值必然利房市?條件已改變


升值階段與房市「多空位置」密切相關


從歷史經驗看,匯率升值確實與資產價格上升有關,但條件是房市本身要處於「上升趨勢」中。如果市場已轉空,或進入修正週期,匯率升值反而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例如1989年與2008年,雖仍處升值中後期,但房市已出現明顯疲態,結果不僅無法支撐價格,反而加速修正。


政策與資金成本也將成為重要變數


除了匯率因素,房市是否能走出谷底,還需觀察政府政策、利率水準與市場資金成本。升息循環若加速,將進一步壓縮房市流動性。


目前央行已對資產泡沫與投機交易展現打房決心,若政策面持續收緊,再加上出口疲弱與經濟前景黯淡,房市難再回到過往「匯升即漲」的邏輯。




結語:匯率升值非房市萬靈丹,趨勢才是關鍵


歷史證明,新台幣匯率升值對房市具有短線提振的效果,但卻無法扭轉經濟基本面疲弱的現實。熱錢推升只能帶來一時的幻象,真正能夠支撐房市的是長期穩定的經濟成長、產業升級與居民購買力的提升。


當前台灣房市正處於高檔轉折階段,若再加上匯率升值對出口產業的反壓,未來房價恐難重演以往的榮景。對投資人與自住客而言,應理性看待短期波動,避免在熱錢迷霧中做出不理性的判斷。


下一步,關鍵在於經濟是否能站穩腳步,而非匯率走勢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