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台灣房市全面縮手,建商保守態度濃厚
北北桃基宜同陷困境 建商集體按兵不動
2025年的520檔期在諸多不利環境因素交織下,建商普遍採取觀望策略。從區域表現來看,北台灣各縣市無一倖免,推案量全線下滑。尤其在高價位與購屋門檻雙重壓力下,台北市最為慘烈,幾近「腰斬」。
台北市推案量慘跌六成 百億大案全數缺席
首當其衝的便是台北市,520檔期預估推案量僅248.5億元,較去年大減361.5億元,年減幅高達59.3%。全市12個行政區中,有多達6區未有任何推案,分別為信義區、松山區、中正區、南港區、士林區與內湖區。僅大同區的「毅聯涼州街案」突破50億元,其餘案量普遍偏小。
中山區推出3案為最多,但仍難撐起整體市況。高房價疊加市場買氣不足,使得台北市的吸引力持續下滑。即便為核心地段,建商依舊選擇「牛步進場」,寧願等待市場好轉。
新北市仍具量體優勢 但推案集中度高
新北市雖仍以928億元的推案量居全台之冠,但也較去年衰退294.6億元,年減幅24.1%。全市僅有三筆案量破百億元,包括:
◆中和區水岸宅「左岸明珠」
◆新店區央北重劃區的「寶鈺」
◆三重區二重重劃區的「甲山林市政帝寶」
上述三案皆由大型建商主導,地段與話題性兼具。然整體來看,具備開發潛力的行政區如永和、土城、蘆洲、樹林、五股,幾乎無新案推出。即便有如新店「敦南之森」達60億元,其餘案量多不及50億元。顯示即便在量體最大的新北市,建商也呈現保守態度。
桃園市減幅第二低 亮點集中A7與蘆竹區
桃園市雖然推案量減幅相對較小(年減15.9%),但總體推案金額亦從698.8億元下滑至約588億元。最大案為龜山區A7的「長耀辰」,預估推案金額超過百億元。
此外,龜山長庚生活圈的「福樺春天」、以及蘆竹區的「皇普MOMA-悅慕」也成為地方亮點。但其他區域,如平鎮、龍潭完全未推案,楊梅、八德、觀音、新屋僅各推出1案。一線桃園區僅2案,市場明顯冷清。
宜蘭、基隆雙雙緊縮 新竹逆勢翻紅?
宜蘭、基隆檔期意義薄弱 量能疲弱難振
宜蘭市場非熱區 推案減少至僅25.8億元
宜蘭地區一向非房市熱區,今年520檔期推案量約為25.8億元,年減10.3億元,年減幅28.5%。由於在地以內需為主,重大檔期影響力相對有限,建商無積極開案動機。
基隆市觀望氣氛濃厚 多案延推
基隆市雖近年房市聲量提升,但在高房價與總經不確定下,建商態度轉為保守。已備受矚目的中山區系列大案至今仍未推案,延推成為主流策略,期待下半年再觀變局。
新竹地區逆勢成長 實為基期效應
2025年新竹地區的520推案量達136億元,較去年增加58.4億元,年增率高達75.3%。但專家分析,此為去年基期偏低所致,實際僅7案進場,且只有新豐鄉的富宇建設案突破50億元。
竹北市完全無新案,僅東區推出1案,主因仍為核心蛋黃區餘屋待化,建商傾向持盈保泰,穩紮穩打,並未真正大舉擴張。
建商避風頭策略明顯 市場氣氛謹慎壓抑
延檔、縮案、緩推 三大策略應對市場不確定
今年的建商策略幾乎一致:延檔期(從329檔期延至520)、縮案量(不推出大型案體)、緩步推案(以拖待變)。幾個原本備受矚目的指標案,如:
◆桃園青埔重劃區的公園宅
◆新竹市東區的產業活化案
◆新北市林口新市鎮建案
◆台北市中正區北車周邊案
均選擇暫不進場,觀望情勢演變。
結語:2025房市「寒冬已至」,全年低迷恐難逆轉
儘管520檔期仍被視為全年最重要的房市關鍵節點,但今年的結果明顯反映建商對大環境信心不足。不僅有地緣政治風險、股市波動與台幣升值的不確定性,更有潛在的利率調整壓力。
即便目前關稅爭端暫歇、經濟表面穩健,但建商普遍認為「多空變數仍大」,選擇降低風險、控制資金流動與去化壓力。專家分析,若下半年無明確利多出現,2025全年房市極可能延續冷淡基調,進一步成為近年最保守的一年。
在這樣的格局下,消費者亦不宜過度追高,建商與購屋族都應審慎規劃,並留意政策、金融與總體經濟走勢的變動,才能在風雨欲來的房市中站穩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