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 3 天前 點閱: 22 Q3央行政策走向:多重壓力下的抉擇房市降溫明顯,市場信心受挫今年以來,受到央行先前打炒房措施與利率政策的影響,台灣房市逐漸降溫,交易量與價格漲勢雙雙放緩。特別是被視為「房市火車頭」的都更與危老案,近月來頻頻傳出貸款不易,導致不少開發案延宕甚至喊卡,影響市場信心與建築業鏈條動能。雖然央行於2023年8月就已明確指出,針對不動產貸款的總量管制將由銀行自主管理,並未限制都更或危老重建案的資金支持,但市場實際運作上仍感受到「間接壓力」,導致部分銀行對相關貸款態度趨於保守。關稅與出口下行,壓抑經濟動能除房市外,台灣面對的另一大挑戰來自貿易環境惡化。受到全球地緣政治緊張、中美科技戰持續與部分出口產品被課以高額關稅的影響,2025年上半年台灣出口成長力道疲弱,電子業、機械業與傳產業皆面臨獲利下滑與訂單減少問題。這也使得整體經濟成長預期值出現下修,民間投資與就業信心同步轉弱。業界認為,若央行在第三季仍維持緊縮或保守的政策基調,恐將進一步削弱景氣復甦動能。市場呼籲:貨幣政策應回歸中性支持實體經濟都更與危老案貸款卡關,民間憂信貸資源配置失衡近來多起與航空城計畫、都更與危老重建案相關的貸款申請遭到銀行婉拒,引發市場擔憂央行信用政策過於嚴格。尤其是具備政策指標意義的重建項目,原本被認為應享有資金傾斜與支持,但銀行卻因擔憂不動產貸款額度超標而傾向保守核貸。金融圈人士指出,雖然央行聲明並未限制該類貸款,但實際操作中,銀行在總體資金分配與合規風險考量下,仍傾向優先保守控管,這也使得原本應受扶植的都更案反而被「間接冷落」。信用資源配置失衡?社會住宅也難逃波及此外,不僅是私人重建案受到影響,部分社會住宅建設計畫也遭遇貸款緩批現象。儘管社宅屬於配合政府政策的公共建設,理應享有資金支持優先權,但在銀行控管房貸總量與壓力測試指標下,部分行庫採取一視同仁標準,也出現政策打架情況。市場因而呼籲央行應明確下達放寬信貸限制的訊號,甚至考慮將都更與危老案貸款完全排除於不動產貸款總量管制範圍外,從制度面給予明確支持。央行立場:三點聲明回應市場疑慮一、政策配合原則未變:未限制都更與危老貸款針對市場近期傳言,中央銀行於8月15日發出三點澄清聲明,明確表示:央行始終配合政府推動都市更新與危老重建政策,未曾針對此類貸款設限。央行的不動產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並未包含與都更、危老或其他配合政策的貸款。這代表,在政策框架上,政府與央行的立場是一致的,支持都更與重建仍是官方既定方向,市場不應過度解讀。二、自主管理原則持續:資金分配由銀行評估央行亦重申,2023年以來已改採「自主管理」原則,由各銀行依據自身資產規模、風險控管與營運特性,決定不動產貸款總量與結構。此舉意在提升金融機構彈性與責任感,避免一體適用的全面管制所帶來的市場扭曲。但此一彈性政策也被市場解讀為「模糊空間過大」,讓銀行在缺乏具體指標下自行調控,反而導致更保守的結果,間接影響到應受扶植的項目。三、資源優先原則明確:政策案應優先配給央行最後強調,信用資源應優先提供給無自用住宅民眾購屋、社會住宅與都更危老重建等配合政府政策的用途,銀行應依此方向調整放貸結構,避免資源錯置。此一聲明雖有助於釋疑,但金融圈人士普遍認為,若無更具體量化標準或實務指導原則,難以真正引導銀行落實政策意圖。外部壓力與內部調整:央行決策面臨雙重考驗國際環境動盪,加大政策操作難度全球通膨仍未完全緩解、美國聯準會貨幣政策走向未明、中國與歐洲經濟動能低迷,皆使得台灣的貨幣政策制定面臨外部高度不確定性。若台灣過早放鬆信貸與利率,可能導致資金再次流入不動產與金融市場,推升泡沫風險;但若持續緊縮,內需與投資信心恐遭重創,抑制經濟復甦進程。第三季理監事會議成政策轉折關鍵根據市場預測,央行可能於9月召開的理監事會議中,正式討論是否將符合都更與危老重建定義的貸款,自不動產貸款總量計算中排除,以減輕銀行放貸壓力、加快資金釋放。此外,也有學者建議央行同步考慮微幅調降重貼現率或調整準備率,以釋出更寬鬆的流動性,為民間投資與建設注入動能。然此舉風險與效益皆需審慎權衡。結語:多方壓力下的平衡藝術當前台灣正處於經濟轉折期,一方面需應對外部貿易與關稅壓力,一方面內部房市冷卻與資金流動放緩。央行在此時扮演的角色不僅是金融穩定的守門人,更是實體經濟資源分配的重要引導者。如何在維持金融風險控管的同時,確保政策性項目如都更、危老、社會住宅等獲得足夠資源支持,是央行與整個金融體系共同面對的挑戰。9月的理監事會議,無疑將成為觀察台灣貨幣政策走向的風向球,也將影響下半年整體經濟動能與信心重建的關鍵。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