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 6 天前 點閱: 33 苗栗縣國土功能分區圖審議通過:一場土地使用權的拉鋸戰國土功能分區圖是什麼?為何重要?分區圖的背景與目的《國土計畫法》自2016年上路後,全台各地方政府需依據中央訂定的《全國國土計畫》,繪製各自的國土功能分區圖,明確界定土地的使用功能與發展方向。這些分區主要涵蓋三大類:生產、生活與生態功能,並細分為各類土地類型與用途限制。這套制度的推動,目的在於落實永續發展、保護自然資源、避免濫墾濫建與土地炒作,同時提升城鄉整體發展效率。因此,分區圖不只是技術性規劃工具,更是土地正義與政策價值的體現。苗栗縣的劃設原則與重點此次苗栗縣政府所提送的分區圖草案,基本依照中央訂定的「通案條件」劃設,內容多為例行性的區域分類。然而在劃設過程中,苗栗縣因應中央推動的「桃竹苗大矽谷」科技產業政策,提出調整「城鄉發展地區第2類之3」的申請,期望將部分農地轉為產業用途,納入未來科學園區與產業園區計畫。這一提案成為本案審議的焦點,也引發了各界對土地利用與農業保存之間衝突的廣泛關注。桃竹苗大矽谷計畫與苗栗的產業野心「大矽谷」背後的產業推力「桃竹苗大矽谷」是中央政府提出的科技走廊整合計畫,目標是將桃園、新竹、苗栗三地資源整合為全台最具競爭力的科技聚落。隨著新竹科學園區空間飽和,苗栗因地緣位置、土地價格與交通條件成為繼承新竹外溢需求的首選。苗栗縣政府配合此政策,主張後龍與竹崎等地可規劃為產業園區與科學園區,以吸引半導體與高科技產業進駐。然而,這些規劃尚未取得中央核定,也缺乏具體土地使用藍圖,因而被審議會駁回。中央審慎看待擴區劃設提案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在此次審議中明確表示,為防止「城鄉發展地區第2類之3」被濫用為畫大餅工具,目前僅允許兩種情形可進行劃設:1.有中央核定的重大建設計畫。2.已在直轄市或縣市國土計畫中明列為未來發展區位。此外,提案必須提出具體規劃內容與明確範圍。苗栗縣政府此次並未提出行政院或中央部會的核定函,也缺乏完整計畫細節,因此未獲國審會同意。國土署表示,如未來能取得相關核定與具體證據,可再提送審議或納入通盤檢討。開發與保育的爭議焦點——農地轉用途的隱憂環保團體的疑慮與抗議針對苗栗縣希望將部分農地轉作產業用途的構想,苗栗縣環境保護協會等多個公民團體強烈反對。他們在國土署前召開記者會,提出三大訴求:1.保護可耕作農地,維持糧食自主與糧食安全。2.優先盤點已閒置、遭污染的「褐地」作為產業用地。3.防止土地炒作與無實質產業計畫的擴區行為。此外,環團質疑政府在缺乏完整經濟風險評估下,急於推動高科技產業園區恐導致資源錯置,特別是在國際半導體供應鏈高度不確定、關稅風險增加(例如美中貿易戰與潛在高達300%的晶片關稅)情況下,大規模圈地可能得不償失。地方與中央的應對立場國土署對環團的意見表示尊重,並強調會要求地方政府與民眾進行充分溝通,同時核實地方實際發展需求,嚴格依據《國土計畫法》審慎審議所有區域調整。苗栗縣政府則表示,環保團體的建議「立意良善」,願意納入未來規劃考量,也希望能在發展產業與保護環境之間取得「共好」的平衡。此事件突顯出國土規劃不僅是行政行為,更是公共利益與價值選擇的實踐現場。未來發展與監督機制仍須強化全國分區審議進度與苗栗的示範意義截至目前,已有15個縣市完成國土功能分區圖的審議,尚有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南市、彰化縣、南投縣與雲林縣等7地尚未完成。苗栗此次成為審議完成的第15個縣市,其劃設過程與審議結果,勢必將成為其他縣市未來送審的參考指標。尤其在面對產業轉型、人口外流與氣候變遷挑戰下,如何進行合理、合規且具有前瞻性的土地使用安排,將成為地方與中央共同努力的焦點。土地規劃制度的改革呼聲多位學者與NGO建議,國土規劃制度仍有以下改善空間:◆強化第三方審查制度,提升審議透明度與公信力。◆法制化在地居民參與機制,落實民主監督。◆制定優先使用褐地的政策原則,減少對農地與自然資源的壓力。◆建立土地資訊公開平台,讓所有民眾可查閱各級國土劃設進度與依據。未來國土功能分區的審議與落實,若能在法制、技術與民意間取得平衡,將更有助於打造永續且具韌性的國土空間架構。結語:劃圖不是畫餅,而是選擇價值與未來的抉擇苗栗縣國土功能分區圖審議完成,象徵著地方在土地規劃上邁出一大步,也顯示出中央在審議過程中對開發案採取更高標準與審慎態度。然而,伴隨而來的農地轉用途爭議、產業與環境的拉鋸,也提醒我們:「劃圖不只是行政技術,更是價值選擇。」要真正實現國土永續發展,不只是制定一張圖,更需落實透明治理、跨部門協調與公民參與。未來苗栗如何在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間取得平衡,將是檢驗國土規劃成效的關鍵指標。地方政府、中央單位、產業界與公民社會,唯有建立長期對話與信任機制,才能真正實踐「土地正義」,為台灣下一代留下可生存、可發展、可呼吸的國土空間。 圖片來源: 苗栗縣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