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科三期計畫歷時38年終於現曙光
多次補正與審議 竹科三期終獲通過
新竹科學園區三期(以下簡稱竹科三期)自1987年國科會初次畫定預定地範圍以來,歷經長達38年的審議與補正,終於在2025年迎來關鍵性突破。
新竹縣政府於2019年將竹科三期列為施政重點「五支箭」之一,積極推動計畫進程。期間歷經多次都市計畫委員會專案小組會議,提出資料補正、議題檢討與排審申請,終於在今年8月6日,獲得內政部土地徵收審議小組第309次大會的肯定。
與會委員特別強調本案須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並針對社會福利設施比例、客家文化保存方式與農業區劃設利用方式等提出意見。縣府產發處逐項回應後,最終順利完成評估審查,為計畫邁向實質開發奠定基礎。
計畫範圍與發展定位明確
多功能分區規劃 兼顧產業與生活需求
根據新竹縣政府說明,竹科三期總計畫面積龐大,涵蓋多種使用用途,詳細分區如下:
●產業專用區:約92公頃,預計導入低污染高附加價值產業,如資訊研發、農業生技等。
●住宅區:57公頃,預期解決周邊產業人力居住需求。
●商業區:約3.7公頃,支持地方經濟活絡。
●農業區:42.7公頃,維持一定比例農地,呼應土地永續利用原則。
●公共設施用地:達148.8公頃,包括學校、公園、廣場與停車場等,提升整體生活機能。
此區位於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內,因此產業規劃將嚴格限制污染性產業,以「綠色、智慧、永續」為主要開發理念。
地方角力與土地價值轉變
自救會多年反對 立場漸趨緩和
竹科三期計畫雖已進入審查完成階段,但地方意見並非一致。竹東鎮二重埔與三重埔地區的部分地主,早年即組成「自救會」,反對政府以公共利益為由徵收土地。他們認為土地若未實質開發,政府便不應強制徵收,並擔心原住民與農民的權益遭忽視。
記者日前致電自救會長呂政權,未獲回覆。然而據地方人士透露,近年隨著該區土地價格翻漲數倍,已有三波出售潮出現。部分原先反對者如今已釋出土地,或態度轉為觀望,顯示市場與政策氛圍正逐漸轉變。
土地價格飆升三波售地潮顯現
在過去幾年科技業蓬勃發展、資金流入,以及政府頻頻強調「桃竹苗大矽谷計畫」背景下,竹科三期土地市場已悄然出現三波售地潮。特別是在2021年、2023年與2025年,隨著各類科學園區設立與軌道建設議題發酵,帶動地主轉售土地意願提升。
當地房地產業者表示,早期每坪農地可能僅1萬至2萬元,如今已飆升至每坪10萬元以上,甚至有個案達到20萬元以上,價格翻漲幅度驚人,連帶削弱部分地主反徵收立場。
政府全力推動產業升級與就業機會
縣長楊文科:竹科三期是新竹未來的關鍵
新竹縣長楊文科自2018年上任以來,即將竹科三期列為施政優先項目,並積極與中央協調推動相關程序。他表示,這次內政部土徵小組審查通過,是6年努力的重大里程碑,未來只要都市計畫審議完成,就能接續辦理區段徵收與開發作業。
楊文科指出:「竹科三期不只是地方建設,更是整個大新竹、桃竹苗地區的產業升級關鍵。我們希望透過科學園區擴展,不僅提供更多就業機會,也讓新竹縣能共享科技產業發展的果實。」
呼應「大矽谷計畫」 竹北外溢效應延伸
竹科三期的啟動,實質上也呼應行政院推動的「桃竹苗大矽谷計畫」,強調從桃園、竹科至苗栗銜接成科技走廊,並整合產學研資源。
新竹縣政府表示,現今竹北市區已逐漸飽和,產業與居住需求向外擴散勢不可擋,竹科三期將承接此外溢效應,不僅補足產業用地不足問題,也讓竹東、新埔等地區迎來新發展契機。
結語:竹科三期,從爭議到共識的轉折點
竹科三期計畫從1987年畫定至今,橫跨38年、歷經五位縣長,是一項具有歷史與地方情感糾葛的重大開發案。如今,隨著政策環境成熟、產業需求迫切,以及地方對開發接受度的提升,終於迎來關鍵性轉折點。
都市計畫審議與區段徵收尚需一段時間,但其象徵意義已足夠振奮人心。不僅意味著科技產業發展能量的進一步釋放,也代表著地方治理能力的轉型與成熟。
接下來,政府須持續做好與地方居民的溝通協調,兼顧開發與永續、創新與人文,讓竹科三期真正成為高科技發展與宜居生活共融的典範,為台灣未來科技產業布局開啟新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