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烏來都市計畫修編困境:原保地法規與地方發展的拉鋸

小烏來風景區開發進度緩慢 地方質疑行政效率

地方發展需求殷切 羅浮-小烏來需整體規畫

桃園市復興區的羅浮-小烏來特定風景區,是北橫觀光的重要門戶,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與溫泉資源。近年遊客人數明顯攀升,帶動地方對觀光設施的高度需求。

尤其是溫泉觀光產業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新希望,地方代表如羅浮里長廖國達多次在座談會上表示,目前的都市計畫與實際需求脫節,嚴重限制了基礎設施的興建與觀光產業的成長。例如區內缺乏大型觀光旅館、停車空間嚴重不足,導致無法承接潛在的觀光效益。

地方強烈要求市府及中央盡快啟動整體通盤檢討,包含:

調整不符實況的土地使用分區

擴大公共設施配置

優化觀光動線設計

考量原住民族部落文化與經濟發展需求

這些呼聲反映出地方對產業振興與觀光發展的迫切期待,也突顯出當前行政作業與法規體系之間的落差。


開發卡關在原保地 法規限制成瓶頸

原住民保留地限制都市計畫推動

桃園市都發局指出,小烏來旅館用地的都市計畫原則上已通過市都委會審議,規劃內容包含2.27公頃的旅館區與1.17公頃的停車場用地。但在進行實際地政重劃作業時,發現規劃範圍內包含原住民保留地,依法不能併入一般市地重劃範圍。

這一法律限制導致整個重劃作業進度受阻,進而影響觀光設施的開發。

市府表示,已多次向中央原住民族委員會反映,原民會亦表達願意從法規層面提供協助,惟實務操作上仍需進一步協商與地方共識。市長張善政也於地方座談中承諾,市府將持續與原民會、立委邱若華及相關中央單位協調,加快法規解套進度。


政策支持與地方參與仍需加強

雖然市府強調「程序已大致完成」,但地方人士認為政策推動與法規整合仍嚴重落後實際需求。尤其是面對觀光熱潮與部落經濟發展,行政效率的緩慢讓地方難以掌握發展契機。

2021年市府已擬定小烏來風景特定區旅館區細部計畫,並於2022年公告實施,然而實質開發進度緩慢。直到2025年8月,羅浮部落會議中才獲得民眾明確支持,後續還需環評、水保、以及更複雜的用地調整程序。

這也凸顯出台灣在原鄉地區推動觀光開發時,經常面臨中央與地方、法律與現實、政策與文化之間的多重拉扯。


特定風景區發展潛力巨大 卻受限規劃滯後

北橫觀光走廊的黃金路段應整體規畫

小烏來與羅浮位處北橫公路精華路段,是桃園通往宜蘭的重要旅遊走廊,也是原住民族文化與自然資源最集中的區域之一。市府早已將小烏來納入「北橫國家級風景特定區整體規畫」與「羅浮溫泉產業發展計畫」,期望透過產業發展帶動深度旅遊。

然而目前規劃中的設施,如溫泉旅館群、停車場、公路動線改善等,均受限於土地取得與重劃進度,使得開發延宕。

地方認為,若能妥善解決原保地法規限制、協調多元用地權屬問題,並結合部落文化體驗與生態旅遊,小烏來有潛力成為具國際吸引力的原鄉觀光據點。


在地居民與觀光業者呼籲盡速改革

羅浮地區居民指出,近年小烏來風景區的觀光熱度雖高,但停車亂象、缺乏旅宿、交通瓶頸等問題未獲根本解決。多數遊客只能選擇一日遊,對地方消費助益有限。若能儘速完成旅館用地開發,不僅能延長旅客停留時間,也將帶動在地就業與商業活動。

觀光業者則表示,投資設施的意願高,但現階段法規與土地使用不確定性太大,使得投資風險增加。政府若能明確提出時程表與法規調整方向,將有助釋放民間資本動能,進一步提升地區觀光競爭力。


結語:制度與發展的交會點 政府應更積極作為

小烏來風景特定區的開發進度緩慢,是一個地方發展與法規制度錯位的縮影。原保地的法規限制固然有其歷史背景與文化意義,但在不破壞原住民族權益的前提下,如何調整都市計畫、彈性規劃土地用途、整合地方與中央資源,是未來發展的關鍵。

桃園市政府在地方壓力下,已展現一定的政策回應力,但僅靠地方政府之力仍不足以打破法規限制與行政壁壘。唯有中央積極介入、原民會開放協調空間、立委系統主動推動法制鬆綁,才能真正落實「以發展促保存、以經濟帶文化」的原鄉觀光政策精神。

小烏來,這塊結合山林、溫泉與部落文化的寶地,值得更有效率的行政作為、更開放的土地規劃思維,以及更多元共融的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