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潮來了!營造族群下半年火力全開

營造產業下半年展望強勁,內需導向企業受惠最大

近年在全球經濟動盪與不確定性上升的背景下,台灣營造業逐漸從過度依賴房地產的產業結構,轉向多元內需導向,特別是在政府主導的公共工程與環境工程方面,成為企業穩定營收的重要支柱。進入2025年下半年,不僅是營造工程的傳統旺季,同時也是多項重大基礎建設與地方公共工程進入施工高峰的時機,對產業整體將形成實質支撐。


上半年營收亮眼,成長動能源於工業與住宅工程案

新亞建專注高毛利公共工程,營運結構轉型見效

新亞建今年上半年持續受益於政府公共建設推動,營收維持穩健成長。公司目前在手合約總金額約為670億元,其中超過300億元為正在施作中的工程,認列空間充足。值得關注的是,新亞建經營策略轉型成效逐步浮現,公司明確聚焦在毛利率較高的公共工程案,並優先承攬工期相對短、資金周轉快速的項目,以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及整體獲利能力。

此外,隨著政府採購標案制度轉向「最有利標」,以施工品質、技術能力及企業信用為核心評比,新亞建憑藉過往良好實績及規模優勢,在投標市場中取得明顯優勢,逐步建立高品質工程商形象,有利未來持續爭取大型工程。

達欣工廠辦工程強勁推升整體營收

達欣工上半年合併營收達109.7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42.62%,為歷年同期新高。公司在工程營造領域多年深耕,今年受益於工業廠辦及商辦需求持續強勁,營收結構中廠辦工程占比超過六成,為公司提供穩定的高毛利率來源。

此外,住宅與公共工程雖占比相對較小,但隨著下半年進入施工與工程認列高峰期,預期相關收入亦將逐步放大,進一步帶動營運增長。根據市場推估,達欣工目前在手的工程合約量將足以支撐下半年營收進一步走高。


公共與基礎建設標案量大增,成營造族群主要成長動能

欣陸投控公共、水資源事業線撐起整體營運表現

欣陸投控旗下子公司布局多元,包括建設開發、營建施工及環境工程等領域。其中,大陸建設受房地產市場低迷影響,營收略為衰退;但大陸工程與欣達環工兩大子公司則受惠於政府積極推動公共建設與水資源治理計畫,相關標案數量與規模持續提升,帶動業績穩步上升。

截至2025年第一季底,大陸工程營建工程的存量達1,253億元,約為其2024年全年合併營收的六倍;欣達環工的水資源與環境工程存量為618億元,則相當於2024年營收的7.9倍。工程存量明顯為未來幾季營收提供穩定支撐,展現高度延續性。

工信工程大型標案逐步認列,淡江大橋進入收尾

工信工程上半年合併營收為47.96億元,年增率達52.51%,在營造族群中表現格外亮眼。公司過去數年積極承攬公共工程,特別是在「最有利標」制度下,連續取得花東鐵路CB02、捷運環狀線CF680A等大型工程,進入2025年後進入施作與收入認列階段,對整體業績產生明顯挹注。

同時,公司承攬的淡江大橋工程預計將於年底前完工並通車,不僅有望為營收帶來最後一波高峰,也有助於提升公司未來參與其他大型公共工程的競標能力與信用評等。


從低價競標走向高毛利策略,營造業競爭結構轉變

「最有利標」制度成為產業升級轉捩點

過去台灣營造業長期處於價格競爭的惡性循環中,企業為了爭取標案不惜以低價搶標,造成毛利偏低甚至虧損施工的情形屢見不鮮。隨著政府逐步推動採購制度改革,將工程承攬重點從「最低標」改為「最有利標」,強調整體施工品質、技術能力及後續維運表現,產業競爭結構也隨之出現根本性轉變。

對於具備工程整合能力、施工品質穩定與財務結構健全的企業而言,這樣的制度環境有助於提升中長期接案品質與利潤,進而吸引更多資源投入,促進產業正向循環。

工程存量充足,營運動能延續可期

從目前主要營造業者所公布的工程存量數據來看,整體產業短期內不乏營收與獲利來源。新亞建、達欣工、欣陸投控及工信工程皆持有充沛的在手工程存量,顯示未來數季內在沒有重大變數下,仍具穩健成長基礎。

在產業面來看,隨著智慧城市、軌道建設、水資源處理等政策持續推進,相關工程案不僅具有技術門檻,更具備長期延續性,有利優質營造廠商建立專業聲譽與穩定接案能力。


結語:營造業景氣持續回暖,內需與政策雙引擎驅動成長

展望2025年下半年,營造業在政策與市場雙重利多驅動下,整體營運環境持續改善。隨著公共工程釋出進度加快,以及政府預算執行率逐步提高,內需導向的營造公司將持續受惠,尤其是重視品質與毛利策略的企業,更能在轉型過程中脫穎而出。

從新亞建聚焦高毛利公共工程、達欣工深耕廠辦市場,到欣陸投控強化環工領域、工信工程成功承攬並認列大型標案,皆展現出各自的策略定位與轉型成果。整體而言,營造業已從過去單一房地產依賴,成功轉向多元工程發展模式,為後續產業升級與成長奠定良好基礎。

在工程量持續充沛、政策支持力度不減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