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關稅重擊台灣製造業:減班潮擴大 勞工困境加劇

關稅壓頂 製造業進入寒冬期

關稅政策引發就業市場劇烈波動

自2025年8月7日美國對台灣出口商品加徵20%對等關稅以來,台灣傳統製造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這項措施以「疊加既有稅率」的方式計算,使出口成本大幅增加,進而打擊企業接單與生產意願。

根據勞動部勞動條件及就業平等司長黃琦雅公布的數據,截至9月底,通報實施減班休息的企業達398家,較上期增加65家;人數則達8505人,增加1171人。其中受關稅衝擊者高達310家、7755人,約占總人數的九成,顯示此波關稅政策對製造業影響極為集中。

重災區集中製造業 嘉義成示警指標

以嘉義縣為例,8月底僅有4家廠商、117名員工申報實施減班休息,但到了9月26日,已激增至7家、184人,顯示地方製造業正快速受到波及。減班產業主要涵蓋機械業、汽車零件業與塑膠製品業,皆屬外銷比重高的傳統產業,對美出口受限後,立刻反映在產能調整與人力規模縮減上。


企業困境與勞工焦慮雙重擴大

減產避虧損 成本轉嫁基層勞工

許多企業面對突如其來的關稅成本,採取減少產能、減班休息、甚至提前裁員的方式止血。一位黃姓塑膠機械業者坦言,目前整體業界多處於觀望階段,不少公司寧可暫時減產,以降低虧損風險。他悲觀預測,若關稅無法解除,農曆年後將會迎來一波「關廠潮」。

這些業者認為,政府現行的紓困措施以「融資減息」為主,對實質營運幫助有限。尤其在出口市場短期無法快速轉移至其他國家、且全球製造業正面臨需求疲弱的情況下,企業轉型困難,勞工則成為最先被影響的對象。

隱性減班與黑數恐更龐大

值得注意的是,實際減班人數很可能高於官方統計。部分企業為避免受到勞檢與社會關注,選擇不主動通報,或以內部調休、強迫請假等方式變相減班。基層勞工無法主動對抗這些壓力,只能默默接受工時減少、收入縮水,甚至面臨失業風險。

此外,勞工轉職困難的問題亦浮上檯面。即便有部分員工有意跳槽或進修轉行,但目前就業市場本就不景氣,許多產業同樣面臨景氣逆風,難以吸收新增失業人力。這導致基層勞工處於「想走走不了,想留卻也沒活幹」的困局。


政府因應:擴大安定措施是否足夠?

「僱用安定措施」補貼擴大至70%

為因應企業減班對勞工造成的收入衝擊,勞動部近日宣布擴大「僱用安定措施」,將補貼比例從原本的50%提高至70%。舉例而言,若一名員工減班前月薪為4萬5800元,減班後月薪降至2萬8590元,政府將補貼其中的薪資落差,每月最高可領取1萬2100元的補貼。

這項措施有助於維持勞工基本生活所需,也鼓勵企業選擇減班而非裁員。然而,補貼畢竟只是短期止痛藥,若關稅問題持續、訂單長期萎縮,企業終究會選擇縮編或關廠。

違法減薪將受罰 雇主須依法通報

嘉義縣勞工暨青年發展處也呼籲,企業若實施減班休息,必須依《勞基法》通報勞工局,且不得片面扣薪或以特休假抵充減班工時。若違反,最高可處以100萬元罰鍰,勞工亦可依法申訴或終止契約。

但在實務上,不少勞工對相關法規不甚熟悉,加上對未來就業市場不確定性高,多數人選擇隱忍,造成申訴案件相對稀少,法律保障的實施效果大打折扣。


中小企業與傳產的未來出路?

轉型難度高 尋求市場多元化刻不容緩

面對關稅壓力,中小企業被迫尋找新出路。然而,轉向東南亞或其他市場並非一蹴可幾,不僅涉及語言、文化、法規適應問題,還需要重新建立客戶網絡與供應鏈管理能力。

製造業者普遍反映,政府應強化出口市場多元化策略,加強與歐盟、東協等地區的自由貿易協議談判,同時提供技術轉型、智慧製造升級的補助資源,而非僅止於紓困性質的短期貸款。

政策應超前部署 協助產業升級與勞工培訓

政府若希望避免未來產業連環倒閉、失業潮擴大,應該在此時超前部署。包括:

建立更具彈性的勞工轉職訓練體系

協助企業導入自動化與綠能製造

增設出口替代市場調查與商機媒合平台

推動「區域製造鏈重組」與在地供應鏈強化

這些中長期政策,將是決定台灣製造業未來競爭力的關鍵。


結語:面對關稅挑戰 勞資政三方需同舟共濟

美國對台加徵關稅所引爆的「關稅海嘯」,已非單一產業的問題,而是牽動整個經濟結構的系統性挑戰。對政府而言,單靠補貼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必須從產業升級、貿易談判與勞工再培訓等多方面切入。

對企業來說,應正視全球競爭格局的改變,積極尋求市場轉型與技術創新,而非一味倚賴政府補助。勞工則需透過學習與技能提升,為自身未來開創更多可能性。

當前的困境,將是台灣產業是否能浴火重生、轉型升級的試煉。唯有勞資政三方共體時艱,方能讓台灣製造業在全球激烈競爭中找到新的立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