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辦廠房買氣逆勢升溫 科技業成最大買盤主力

商用不動產市場:科技業成逆勢支柱

傳統市場疲弱,科技業一枝獨秀

政策與需求調整壓抑住宅市場買氣

在台灣房市近年受到政策壓抑與通膨影響,住宅與土地交易熱度明顯下降,尤其是在囤房稅、貸款成數限制及高房價壓力下,自住與投資買盤明顯退場。這導致許多建商與投資人轉向觀望,土地交易也同步降溫。

然而與此同時,商用不動產市場卻呈現兩極化發展。傳統零售、辦公室需求受到電商與遠距工作影響仍在調整,但在科技業的帶動下,另一波新型需求正在快速崛起。

科技業撐起交易量 六成以上來自科技投資

仲量聯行第三季統計顯示,全台商用不動產交易總額達 689億元,其中科技業相關交易金額達 448億元,占比 高達65%,可說是硬撐起整個市場的重要力量。若觀察累計前三季的數據,商用不動產交易金額來到 1166億元,為近十年同期次高,其中科技業相關投資便占接近 五成

這顯示,在整體經濟仍有不確定性的情況下,科技業對於未來營運仍持續抱持高度信心,並透過不動產佈局加速產能擴張與供應鏈強化。


廠房市場爆發:AI浪潮下的擴產潮

廠房交易創高 科技業占六成以上

第三季廠房交易金額創年度新高

根據市場數據,2025年第三季全台廠房交易金額達 273億元,創下年度新高紀錄,並且有 六成交易來自科技業。此一數據不僅反映科技業投資規模的龐大,也顯示其對製造能量布局的迫切性。

買方主要來自半導體、伺服器、AI晶片、封裝測試與散熱產業等科技製造相關企業。這些企業多以擴廠與產能升級為導向,並傾向購置自有廠房以降低長期營運成本與供應鏈風險。

AI應用與製造升級成最大推手

這波科技業購置廠房的熱潮並非短期現象,而是受 AI技術快速發展、全球供應鏈重新配置以及台灣成為關鍵製造基地等長期因素驅動。

根據業界觀察,AI伺服器、晶片製造、資料中心需求持續攀升,推動相關產業鏈上中下游同步擴張。在這樣的結構下,科技業者對於具備立即使用能力的廠房格外青睞,市場上甚至出現「只怕業主不賣,拿出來就有買家」的情況。

數據顯示,目前廠房市場中,自用型需求占比超過 80%,這不僅代表企業擴張動能強勁,也說明企業對未來景氣仍具高度信心。


科學園區搶手,自用買盤強勢進場

高科技園區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廠房供不應求,買家排隊等著進場

在竹科、中科、南科等高科技園區,廠房資源可說是一物難求。只要有業主願意出售,幾乎立即就有買家搶進。這些園區因其基礎設施完善、政策支持、地理位置優勢,成為科技製造業者首選的擴產據點。

特別是在半導體、AI伺服器與散熱零組件產業成為全球供應鏈關鍵節點的當下,企業紛紛選擇「近廠房、近人才」的策略,以求快速進入量產或測試階段。

產業聚落效應推升土地價值與交易熱度

此外,產業聚落效應也使得園區周邊土地與廠房價值不斷提升。企業進駐不僅考量土地價格,更重視上下游協同效率與研發能量集結。這也讓不少廠商在科學園區出現排隊買廠的情況,甚至有廠房一釋出就被秒殺的案例。

由於AI與半導體發展具長期趨勢,這類投資與購置熱潮預期還將持續至明年,並進一步拉動建商轉向開發「科技型商辦廠房」,迎合產業需求。


誰在買,就代表誰的景氣最好

科技業為台灣經濟體質轉型的關鍵力量

從交易數據與市場反應來看,科技業正逐步取代傳統製造與投資買盤,成為撐起不動產市場的重要支柱。其積極購置商辦與廠房的行為,正是企業對未來發展具有高度確信的展現。

這也突顯出台灣經濟結構的轉變,從傳統製造、土地開發為主的發展模式,逐漸轉型為以高科技、智慧製造為核心的現代經濟模式。

商用不動產正走向結構性升級

科技業的進場,不僅帶動交易熱度,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整體不動產市場的結構品質。高標準廠房、智慧化辦公室、綠能設施與ESG考量等新標準逐漸成為主流,使得台灣商用不動產走向更高階的發展方向。


結語:科技業投資風向,決定市場景氣溫度

在全球地緣政治、利率變化與經濟波動影響下,台灣不動產市場雖面臨諸多挑戰,但科技業的強勢投資動能已成為穩定市場的關鍵力量。

無論是商辦還是廠房,科技產業的進駐不僅提升市場活力,更代表著整體經濟體質的升級與轉型。可以預見,隨著AI、半導體、智慧製造等技術持續發展,科技業對不動產的需求將不再只是「短期投資」,而是一場長期佈局、穩健經營的產業革命。

未來幾年,誰能把握科技產業的佈局脈動,誰就有機會在不動產市場中脫穎而出,站上成長的浪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