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啟動政府總動員:搶攻晶片、AI等30大產業,備戰2026期中選舉

川普啟動「政府總動員」:重塑經濟的政治戰略

川普全力備戰2026年期中選舉

為了在2026年期中選舉之前樹立政績、拉抬支持度,川普政府全面啟動「政府總動員」(Whole-of-Government Approach)計畫,涉及範圍超越傳統政策協商,而是一場全方位的「協議突擊」行動。根據《路透社》引述多位知情人士的報導,川普政府正試圖推進涵蓋多達30個戰略產業的產業協議,並以白宮為主導,將其塑造成重大政績。

這些行動被視為川普藉由行政力量重新構築「經濟民族主義」的延伸手段,其目的不僅在於短期政治利益,更是長期抗衡中國、重塑供應鏈的政策總體戰。


製藥業打頭陣:輝瑞、禮來與阿斯特捷利康被點名

藥價談判與TrumpRx平台

首先成為焦點的是製藥產業。輝瑞(Pfizer)率先與川普政府達成協議,同意配合政府設立的處方藥直銷平台「TrumpRx」,販售調降價格的藥品,並換取為期三年的藥品關稅豁免。消息指出,該協議背後有大量政治協商與壓力運作。

不僅如此,輝瑞還被要求增產兩大暢銷藥品:抗癌藥Ibrance與降膽固醇藥Lipitor。禮來(Eli Lilly)也被要求擴大胰島素產量,而英國藥廠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則被施壓考慮將總部部分轉移至美國。

企業成政策工具,協議須由白宮宣布

知情人士透露,川普政府對企業的操作已不僅限於談判桌。任何對美有利的投資與發表,都需由白宮統一主導宣布,以放大政治效應。甚至有企業在未經白宮同意自行宣布擴張計畫,便接到官員致電質疑。

這一策略凸顯川普政府將「政治觀感」(optics)置於與企業合作的重要位置,強調這不僅是經濟政策,更是媒體操作與政治行銷的一部分。


觸角延伸:從半導體到AI,30大產業成目標

除了製藥業,川普政府的「全政府行動」計畫觸及範圍廣泛,涵蓋:

半導體製造與封裝

人工智慧(AI)

量子運算

電池與能源儲存技術

關鍵礦產供應鏈

造船與軍工產業

貨運與物流基礎設施

清潔能源與傳統石化能源整合

這些領域無一不與「國家安全」與「經濟主權」息息相關。川普政府計畫透過政府採購、關稅減免、直接投資與股權入股等多元手段,促成企業讓步,換取「美國優先」的成果展示。


降低對中國依賴:經濟民族主義的復興?

川普政府此番操作與其任內政策一脈相承。從貿易戰到關稅制裁,核心在於「去中化」,即降低美國經濟對中國的依賴。

這次的「協議行動」更進一步,透過實際誘因與壓力機制,將供應鏈主動拉回美國本土。這不僅是政治操作,更是一場結構性調整。例如:

鼓勵半導體製造在美設廠,減少對台灣與東亞的過度依賴。

推動AI與量子運算研發回流至美國大學與國防企業。

強化鋰、鈷等關鍵礦產的開採與提煉本地化,降低對中國稀土市場的依賴。


企業夾在兩難:政治合作還是經濟壓力?

政府主導與企業自由的拉鋸戰

雖然企業可能享有減稅與政策優惠,但這同時意味著失去部分決策主權。企業在面對川普政府提出的要求時,面臨兩難抉擇:

答應合作,可能獲得政策紅利與政府合約,但需承擔政治風險與品牌聲譽壓力。

拒絕配合,則可能被排除在未來政策分配之外,甚至成為公眾批評的箭靶。

部分企業如禮來,試圖維持中立並澄清未曾被要求增產胰島素,顯示出企業正試圖在政治與商業之間尋找平衡點。


川普模式下的經濟政策未來走向

川普政府透過這一連串協議與計畫,正在塑造一種新的政府角色定位:不再只是規範與稅收者,而是積極介入市場的合作夥伴與策略推動者。這樣的模式對未來的政策導向具有潛在啟示意義:

1.經濟政策政治化:經濟手段為政治目的服務,特別是在選舉週期前後更為明顯。

2.產業戰略國安化:半導體、藥品等產業被視為國安資產,成為行政干預的正當理由。

3.企業合作制度化:「公共—私部門夥伴關係」(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不再限於基建,而將進一步擴及技術、研發與供應鏈重構。


結語:政績與現實的拉鋸,2026年選戰前的佈局

川普政府正在為2026年期中選舉鋪路,一場以協議為武器的政策大戰正在悄然展開。這場橫跨AI、半導體、製藥等關鍵產業的「協議行動」不僅是川普個人的政績工程,也可能成為美國未來經濟治理模式的重要實驗。

然而,這種高度政治化的經濟操作也伴隨風險:若企業被迫配合政策而非依市場運作,長遠將可能影響創新動能與資本自由流動。川普政府能否在這場「政府主導的產業再造」與「自由市場機制」之間取得平衡,將是未來兩年美國經濟走向的關鍵觀察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