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 4 天前 點閱: 38 北台灣科技走廊崛起 產業能量撐起半壁江山台灣在全球產業鏈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從晶片製造、AI應用到智慧製造,皆展現卓越競爭力。特別是在北台灣,一條由南至北延伸的「科技走廊」正快速成形,串聯了新竹科學園區、桃園科技工業園區、觀音工業區、桃園航空城、台北港、北投士林科技園區、松山機場、內湖科技園區、南港軟體園區與汐止東方科學園區。這條走廊不僅匯聚高科技製造能量,也連接國際物流與航運樞紐,堪稱台灣經濟的命脈。桃園位居走廊正中,扮演承上啟下的關鍵角色。航空城與台北港提供國際接軌的快速通道,使外商與大型企業得以直接落腳桃園,建構以「製造+研發+物流」為核心的產業聚落。桃科二期啟動 產業用地稀缺引爆投資熱潮桃科二期是北台灣科技拼圖的最後一塊為因應日益增加的廠房需求,桃園市政府積極推動「桃園科技工業園區第二期開發計畫」。該園區緊鄰桃科一期及觀音工業區,占地約46,682坪,是北台灣近年來最完整、最具潛力的新興工業園區。日前舉辦的產業用地招標說明會,由桃園市政府地政局長蔡金鐘主持,開發商亞朔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與招商顧問戴德梁行協辦。根據說明,桃科二期第一階段土地開發已完成,園區內規劃完善,包含滯洪池、污水處理廠、停車場及多功能管線配置,並導入綠能智慧管理系統,如智能路燈、太陽能發電、電動車充電站、水質與空品偵測系統等,展現高度智慧化與永續理念。彈性租售模式 助企業輕資本進場此次桃科二期土地標售分為11標,每標約1,600至7,000坪,招商對象涵蓋高科技產業、AI智慧製造、物流產業、以及進行數位轉型的傳統製造業。交易方式採「先租後售」模式,廠商僅需繳交得標價15%的租金及保證金即可進駐,並於1.5年內完成建照申請,依進度再分期付款,最終完成土地移轉。這種彈性付款制度,不僅能降低企業初期資金壓力,也讓廠商有更充足的時間進行廠房設計與設備整備。對市府而言,這是落實產業政策、加速企業落地的雙贏策略。產業結構轉型 工業不動產成市場主力企業自用需求爆發在國際金融情勢波動與美國貿易政策變化的背景下,台灣企業正積極調整資產結構。一些高研發能量的企業趁勢進場購置土地與廠房,以整合產能並強化地緣效應。根據2025年前三季商用不動產交易資料,企業自用比例高達81%,其中廠房與廠辦占比約62%,顯示「自用型工業不動產」正成為市場主流。這波趨勢也意味著投資者心態轉變——從短線炒作轉為長期布局。工業用地不僅承載生產功能,更是企業穩定營運的基石。桃園十年蟬聯工業產值第一桃園以雄厚的產業基礎聞名,全市擁有超過一萬五千家工廠,工業產值連續十年位居全台第一。從上游研發、中游製造到下游物流,形成完整供應鏈。其地理位置介於台北與新竹之間,交通便利、土地相對寬裕,成為企業布局北台灣的首選。再加上航空城建設、捷運綠線延伸、鐵路地下化等重大交通建設陸續推進,使桃園在產業與居住雙面向都展現強大吸引力。人口紅利與青年動能 支撐不動產成長潛力全國人口增幅冠軍、平均年齡最年輕內政部統計顯示,2024年桃園市人口增加2萬1,203人,為全台增幅最多的城市,平均年齡41歲,亦為六都最年輕。年輕勞動人口充沛,不僅為產業發展提供穩定人力來源,也帶動住宅、商辦及生活機能需求同步上升。產業進駐帶動區域房市隨著高科技與AI產業聚集,桃園沿海地區與中壢、青埔等地的房市交易明顯活絡。以青埔為例,受惠於高鐵、機場捷運及大型商業設施,吸引不少科技業中階主管購屋;而觀音、蘆竹及大園地區則因工業區擴張,帶動廠辦與員工宿舍需求。根據市場調查,桃園近三年平均房價年增幅約5%~8%,其中靠近產業園區與交通節點的區域漲幅更高。不動產業者普遍認為,只要產業動能持續,桃園仍有長期上升空間。北台灣科技走廊×桃園:打造新國際經濟門戶桃園位居北台灣科技走廊核心,不僅有製造產業的實力,更兼具「國際門戶」地位。航空城、台北港與松山機場形成空海聯運網絡,讓企業能迅速接軌全球市場。此外,市府積極推動綠能、數位治理與產業升級政策,吸引外資與新創團隊進駐。在AI與淨零轉型浪潮下,桃園的產業結構正從傳統製造走向智慧製造、生技、綠能與航太科技。這使得桃園不僅是台灣的生產重鎮,更逐步轉型為北亞創新基地。結語:產業與人口雙引擎,桃園下一個黃金十年啟動桃園正迎來歷史性的轉折點。隨著「1產業」(指高科技、AI、半導體等第一級產業鏈核心)的聚集與桃科二期的釋出,產業動能、人口紅利與基礎建設形成三重推力,推升桃園成為台灣最具競爭力的城市之一。從工業用地到住宅市場,從國際企業進駐到青年人口回流,桃園正以驚人的速度改寫北台灣的經濟版圖。未來十年,在「科技走廊」的支撐下,桃園將不僅是製造之都,更是創新與生活品質兼具的國際城市,成為台灣邁向全球舞台的重要門戶。 圖片來源: 桃園市政府地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