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息環境中的房市韌性:違約率維持低檔,市場並未失速

升息環境下的房市觀察:為何「斷頭潮」沒有來?

升息壓力升高:房貸族真的撐得住嗎?

利率快速攀升,月付金確實提高

近年央行多次升息,使得房貸利率從過去的「1 字頭低利年代」一路上升至 2%~2.5% 甚至更高。許多民眾因此預期市場會出現大量撐不住房貸的高槓桿族,產生斷頭、法拍、拋售潮。

然而,從數據來看,情況並非如此悲觀。

住宅貸款違約率從 0.07% 增至 0.08%,僅增加 0.01 個百分點

違約率仍維持在萬分之一位數,屬超低水準

與 2009 年金融海嘯時高達 1.39% 的違約率相比,現今風險可說微乎其微

升息確實讓房貸戶每月的支出增加,但整體市場的還款能力依舊相當穩健。

就業市場穩定是關鍵支撐力量

房貸族是否會出現危機,最關鍵的變數不是利率,而是——收入是否穩定

台灣近年就業市場雖受到全球經濟波動影響,但整體仍維持低失業率與穩定工資增長。這意味著:

大多數房貸族仍持續有固定收入

不易出現短期現金流突然斷裂的情況

房貸違約率自然難以上升

專家多次指出,只要就業市場不劇烈惡化,房貸市場的風險就相對可控。


為何違約率仍然低?房市流動性是一大原因

房價高但市場交易持續,變現能力強

目前的房市儘管房價偏高,但交易量仍具一定活絡程度。主因包括:

剛性需求仍在(成家、自住需求)

資金仍偏好不動產作為避險工具

大多數屋主若急需資金,「願意降價」即可快速脫手

這代表即使有民眾出現短期資金壓力,也能透過變現房產的方式,避免走到違約、法拍。

換言之,房市的 高流動性 反而成為降低違約風險的重要緩衝。

六都違約率差異:台北市稍高但仍屬安全

根據統計,六都房貸違約率如下:

台北市:0.13%(最高)

台南市:0.08%

高雄市:0.08%

新北市:0.07%

台中市:0.06%

桃園市:0.05%(最低)

雖台北市違約率相對較高,主因房價高、負擔較重,但整體仍屬極低風險範圍。

相比其他國家都市動輒 1~3% 的房貸違約率,台灣市場的穩定度相當亮眼。


長期趨勢:從金融海嘯後一路下降的違約率

從 1.39% 降至 0.07%,房貸市場韌性強

回顧金融海嘯後的變化:

2009 Q1:1.39%(高點)

其後每年明顯下降

2021 Q3:跌破 0.1%

長期維持在 0.07% 的極低水準

直到今年才微幅上升至 0.08%

整體來說,這些數據顯示:

1.房貸族的財務體質比過往更加穩健

2.銀行的授信標準較嚴,不易出現高風險貸款

3.近 10 年台灣民眾的儲蓄率高,抗壓能力提升

因此,雖然升息環境不利房貸族,但整體風險仍遠低於過往。


風險並非完全消失:未來仍可能出現變數

匯率與關稅問題可能影響特定產業

專家提醒,雖然目前數據漂亮,但仍有幾項潛在風險需要注意:

新台幣匯率強烈波動,影響出口產業

國際貿易關稅調整可能壓縮部分企業營運

產業景氣若下行,可能逐步影響就業市場

這些變數都可能讓未來的房貸違約率緩步攀升。

新貸款族群壓力比舊有貸款戶大

舊房貸戶多半享受低利時期的負擔,而新購屋族群才是真正承受高利率壓力的人。這也意味著:

首購族的財務壓力顯著提高

年輕購屋者資金緊張,風險較高

若利率再提高,短期現金流壓力可能惡化

未來的違約率若上升,很可能由近年購屋的族群帶動。


升息與違約率背後的市場心理:為何「撿便宜」難實現?

多數屋主不急賣,也賣得掉

市場上許多想撿便宜的人認為,只要利率持續升高,房價就會被迫下跌。

但現實是:

屋主普遍財務穩健,不急著賣

房市供給不足,撐住了價格

即使有人急需資金,「小幅降價」即可快速成交

換言之,要等到大幅斷頭潮才有便宜撿,恐怕只是幻想。

銀行授信更嚴格:高風險貸款本來就難過關

金融海嘯後,銀行業強化了審核機制:

負債比過高者難以核貸

收入不穩者需補充文件

銀行會控制貸款成數,避免高槓桿

因此市場上本來就較少「高風險」房貸族,自然難以出現大規模違約。


結語|升息壓力不小,但房市仍穩。短期內別期待撿便宜

綜合目前各項數據與市場狀況,雖然房貸利率已顯著高於過去,但違約率仍然維持在極低水準,代表台灣房貸市場依舊相當穩健。就業市場穩定、房市流動性高、民眾財務體質良好,使得「斷頭潮」並未如預期出現。

未來仍可能因國際經濟變動而出現潛在風險,但就目前來看,想靠升息等房價崩盤、等屋主斷頭來「撿便宜」的人,恐怕要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