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恐生變!美擬撤銷台積電陸廠「技術豁免」 半導體業風聲鶴唳

美國擬撤技術豁免,引爆半導體震撼彈


晶圓巨頭豁免將失效?美國啟動管制升級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多位知情人士透露,美國政府正在審慎考慮撤銷對部分在中國設廠的半導體大廠技術輸出豁免。此舉涵蓋了三大晶片製造巨擘——台積電、三星電子與SK海力士,這些公司在中國所設的生產基地原本享有一項重要待遇:可免除繁瑣的美國出口許可申請程序,持續接收來自美國的先進製造設備與技術支援。


根據了解,美國商務部主管工業與安全事務的副部長凱斯勒(Jeffrey Kessler)已於本週分別通知上述三家公司,說明美方計畫取消這些豁免,強化對中國高科技發展的限制。美方認為,既然中國對稀土出口設有審查機制,美國在出口關鍵晶片設備時,也應設立對等制度,以確保國家安全與技術領先地位。


股市重挫,產業鏈憂心忡忡


此消息一出,迅速在金融市場與產業界引發強烈震盪。美國半導體設備供應商如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科林研發(Lam Research)與科磊(KLA)股價重挫,跌幅皆逾3%。台積電美國存託憑證(ADR)也同步下挫約2.5%,顯示資本市場對於此政策轉變的敏感度極高。


費城半導體指數一度下跌2%,反映出投資人對美中科技脫鉤的憂慮再度升高。雖然白宮與美國商務部強調,這項調整並非升高貿易戰,而是為了建立「公平與一致的制度基準」,但業界普遍認為,此舉仍可能破壞近期美中在倫敦達成的科技與貿易「休兵」共識,為雙邊關係投下不確定性變數。



豁免取消對台積電與全球供應鏈的潛在衝擊


中國設廠變數增加,台積電恐陷雙重壓力


台積電目前在中國南京設有12吋晶圓廠(Fab 16),主要生產成熟製程晶片如28奈米與16奈米,供應當地市場車用與消費電子需求。這些產品雖非最尖端技術,但依舊仰賴部分美國製設備與軟體維持生產流程。若豁免權取消,意味未來每次進口先進設備都需提交出口申請,流程不僅繁複,審查時間不確定,也恐導致供應中斷與交期延宕。


此外,面對中美間的技術與貿易緊張,台積電也需應對「兩面夾擊」:一方面受到中國可能的報復措施壓力,另一方面則要平衡來自美國的合規與監管風險。若美方進一步收緊審查,甚至限制廠商維護與更新中國廠區設備,將對台積電在地營運造成直接衝擊。


韓廠與海力士亦受牽連,全球晶片供應鏈風險升高


三星電子與SK海力士皆在中國設有大型DRAM與NAND Flash製造基地。儘管這些廠房多為成熟技術產線,但也無法完全脫離美國高階設備的支援。例如曝光機、蝕刻設備、先進量測儀器等多數由美商壟斷。若失去技術豁免,韓廠營運壓力與資本支出風險勢必上升。


有業界人士指出,此政策不會立即導致中國廠房停工,但會顯著拉高成本與風險評估。長期來看,這可能推動三星與海力士加速轉移產能至東南亞、印度或回流韓國,同時尋求日系或歐系設備供應商作為替代來源,以降低對美技術依賴。



政策與外交角力下的企業應對與戰略調整


台韓政府積極遊說,力保產業利益


面對政策生變,台灣與韓國政府也迅速出面與美方溝通。經濟部與外交部高層已與美國商務部接洽,強調晶片廠在中國的存在對全球供應鏈穩定具有關鍵性,若政策調整過於劇烈,將可能引發連鎖反應,甚至影響美國自身產業安全。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也表示,將全力協助企業與美方進行協商,爭取「合理的過渡期」與「例外處理機制」。分析人士認為,若三方無法妥善協調,可能引發更廣泛的外交摩擦,甚至牽動未來區域經濟整合與產業合作的進程。


尋找替代方案與風險分散成當務之急


在政策不確定性升高背景下,企業開始重整供應鏈策略。包括:

增加日歐設備比重:如東京威力科創(Tokyo Electron)或ASML的設備,雖不完全可取代美商產品,但可在某些環節提供替代選擇。

調整產線布局:未來可能將部分產能轉出中國,分散至越南、印度、馬來西亞等地。

增加庫存與備援產能:預留關鍵零組件與維修備件,以防突發斷鏈。


企業也開始積極投資於內部技術研發,期望降低長期對特定來源技術的依賴,推動更大範圍的自主製造能力。



結語:科技冷戰加劇,全球半導體格局重新洗牌


美國擬撤銷台積電與其他晶片大廠的技術豁免,標誌著科技冷戰正逐步升級,供應鏈去風險(de-risking)從理論走向實踐。短期內此舉將帶來市場動盪與產業調整壓力,尤其是對台積電與韓國業者的中國布局構成挑戰。


然而從長遠來看,這也可能推動全球半導體產業進行新一輪洗牌。企業必須在地緣政治與技術競賽之間尋求平衡,在不確定性中建立更具韌性與靈活性的供應網絡。對於台灣與南韓而言,未來的策略將不僅關乎營運,更關乎國家競爭力與科技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