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口保護區卡住地方發展:龜山、蘆竹苦等50年解編
一、保護區成為發展枷鎖:半世紀禁建現況
林口特定都市計畫自1970年代起劃設,原意在保留綠地與控制無序開發,初衷值得肯定。然而,隨著都市發展腳步加快,原本劃設為保護區的桃園市龜山區、蘆竹區部分地區,卻逐漸成為「被遺忘的角落」。
超過50年的禁限建政策,使這些地區幾乎無法進行新建與擴建,許多住宅老舊、公共設施難以更新。龜山、蘆竹兩區鄰近新北市林口與五股,地理位置優越,卻因保護區限制錯失了多次發展契機。居民無法翻修房屋,產業投資卻步,年輕家庭也因生活不便選擇他處落腳,造成嚴重的人口外移與社區凋敝。
二、學校招生困難:教育資源面臨挑戰
教育現場也成為保護區政策影響的縮影。位於林口保護區內的大埔國小,正是典型案例。校長劉世涵表示,因人口不斷外移,學生數量明顯萎縮。學校全盛時期學生人數接近400人,但2014年卻跌至僅剩68人,創歷史新低。
即便學校不斷投入資源、打造校園特色,仍難以吸引新住戶與年輕家庭進駐。劉校長強調,唯有解除限建、促進社區人口回流,學校才能真正重獲生機,教育資源才不會被浪費。
三、地方疾呼解編:市府與民代齊聲請命
為打破長年困境,桃園市政府早在2020年即主動提出保護區變更建議。市都發局優先選定271.80公頃、一級坡地且非農非林地區,辦理個案都計變更,並函送內政部審議。
然而,2021年內政部卻以「無急迫性」為由,退回市府並建議納入整體通盤檢討。此舉引發地方不滿。立委牛煦庭近日率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實地考察龜山與蘆竹,並與地方官員、居民對話,了解當地面臨的學校擴建、老屋修繕、休閒農業發展等問題。
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當場表示,市府早已提出合理訴求,盼中央能重新評估保護區存在的必要性。他強調,不能再以過去的都市規劃觀念,綁住地方數萬人的生活與未來。
四、中央回應審慎:交通與配套設施是關鍵
針對地方的訴求,國土管理署署長吳欣修表態支持進一步檢討,但也提出前提:交通基礎建設與公共設施需先到位。他指出,目前該地區通勤動線仍不順暢,若人口快速進駐,恐導致壓力倍增,影響居住品質。
吳欣修承諾,林口特定都市計畫保護區的第4次通盤檢討將於8月前完成收尾,並在第5次檢討中轉交桃園市政府主導。此外,他也建議桃園市參考新北市做法,建立合法房屋證明機制,協助居民合法修繕。
新北市已先行規劃都市計畫前合法房屋修繕制度,透過居民提出證明即可進行必要建築修繕作業。而桃園目前尚未建立類似機制,成為地方發展的另一障礙。
五、從「保護」到「平衡」:應以生活圈思維重新審視
林口特定都市計畫的保護區制度雖是當年為因應都市化所作出的積極規劃,但如今時空背景已大為不同。桃園與新北市交界地區形成緊密生活圈,通勤、就學、就醫早已跨越行政區界線。
若保護區劃設仍停留在過去的發展模型,而不考量當前居民實際需求與人口流動趨勢,勢必造成資源錯置與政策反效果。多位地方里長、居民呼籲中央應採取「生活圈規劃」視角,彈性調整保護區界線與規範,讓地方既能維護環境,又能適度發展。
此外,考量龜山與蘆竹近年因新北市房價高漲而人口逐漸移入,也應重新評估居住空間與學區配置。僅憑一紙「保護區」名義,限制發展空間,不僅無法達到原本目的,反可能使整體都市機能失衡。
結語:地方期待的不只是解編,而是未來願景
林口保護區的議題,不只是都市計畫上的技術問題,更是關乎居民基本生活權益與地方永續發展的大課題。龜山、蘆竹的居民期待的不僅是一紙解編公文,而是一次真正的政策翻轉——從限制走向平衡,從僵化走向活化。
中央與地方需建立更有效的溝通與協調機制,在維護公共利益與滿足地方需求之間找到最適解。若能以生活圈為單位、以人為本的角度思考林口特定計畫保護區未來方向,方能真正實現地方復甦與區域均衡發展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