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壓力與政策回應:竹市為何開徵特別稅?
房市火熱下的隱憂:土石方成新環境挑戰
過去幾年,新竹市由於科技產業發展帶動人口與住宅需求迅速上升,房地產市場隨之蓬勃發展,大量新建案湧現。然而,在表面繁榮背後,伴隨而來的是一個被忽視但日益嚴峻的問題——營建剩餘土石方的大量產生與輸入。
根據新竹市稅務局統計,自2022年至2024年間,新竹市所收容的營建剩餘土石方總量高達437萬903立方公尺。其中,來自外縣市的餘土量竟占76%,遠超過新竹本地產出的1.49倍。這樣的龐大運輸與處理量不僅壓力集中於土資收容場,還衍生出道路噪音、揚塵污染、路面損壞與違規棄置等問題。
回應永續需求:新竹市首度開徵特別稅
為了遏止營建剩餘土石方對環境與公共資源的衝擊,新竹市政府擬定《新竹市營建剩餘土石方特別稅自治條例》,已於2024年11月28日經市議會三讀通過,並將於2025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也是新竹市首次開徵地方特別稅,具有開創性意義。
市府指出,開徵特別稅的核心目的有二:一是落實「以價制量」原則,讓外來餘土進入需承擔更高成本,以抑制無序輸入;二是透過稅收挹注地方財政,用於相關監管與環境維護,強化政策循環機制。
制度設計與課徵方式:特別稅怎麼收?
雙軌課稅機制:依來源與處理方式分別課徵
根據條例內容,新竹市的特別稅課徵機制採雙軌制,分別針對本市營建工程產出的土石方,以及外縣市輸入本市的土石方進行課徵:
◆本市產出土石方:由營建工程承造人繳納,每立方公尺課徵 10元。
◆外縣市輸入土石方:由收容處理場所業者繳納,每立方公尺課徵 30元。
此一費率設計考量公平性與抑制效益,意圖提高外來土石方處理的門檻,同時促使營建業者在施工規劃階段即重視減量設計、再利用等措施。
稅收用途明確,強化環境治理能量
新竹市預估,此項特別稅每年可為市庫增加約 4,200萬元稅收。市府強調,所有稅收將專款專用,用於以下業務:
◆土石方收容場及輸運路線管理
◆道路修繕與設施維護
◆環境監測與污染防治
◆非法棄置稽查與行政執行
◆提升社區生活品質的公共建設
此舉不僅有助於補償地方基礎設施所承擔的壓力,也建立起良好的政策回饋循環,有助於永續發展理念的落實。
借鏡與比較:竹市與其他縣市的做法
三縣市已有先例,新竹成中部首創
新竹市此次的特別稅制度,並非全國首創。據資料顯示,桃園市、苗栗縣與宜蘭縣皆已陸續開徵類似的營建剩餘土石方特別稅:
◆桃園市:2019年起針對外來餘土實施管理收費,並設立「餘土資訊平台」提升透明度。
◆苗栗縣:2020年設立特別稅制度,重點控管山區違規傾倒與污染問題。
◆宜蘭縣:則結合地理環境敏感區,限制餘土處理地點,並課徵處理費用。
新竹市則是中部與北部科技城市中,第一個針對營建剩餘土石方明確課徵特別稅的直轄行政區,顯示其對環境與財政治理的前瞻與積極作為。
建商與業者須提早因應調整
隨著新政策上路,建築開發商與土石方處理業者必須重新檢視施工成本與流程:
◆增加預算配置至特別稅成本
◆強化源頭減量、現地再利用規劃
◆留意土石方運輸合規與排程安排
◆建立與地方政府合作之資訊回報機制
對於中大型營建案,若不及早因應,將面臨稅負提高與作業延誤的雙重壓力。這也促使業界思考永續施工與 ESG(環境、社會、治理)導向策略的轉型。
結語:從「以價制量」邁向「永續施工」——綠色稅制的時代來了
新竹市開徵「營建剩餘土石方特別稅」,表面上是一項財政手段,但實質上反映的是地方政府在高密度都市開發下,面對環境壓力所做出的政策回應。透過建立「污染者付費」與「外部成本內部化」的制度邏輯,不僅能有效減輕基礎設施與自然環境的負荷,也為城市邁向永續發展鋪設關鍵里程碑。
此項措施的成功與否,將取決於行政執行的效率、公私部門的協調合作,以及市民社會的理解與支持。未來,隨著地方稅制日益精緻化、環境管理日趨嚴格,類似特別稅或差別費率政策,勢將在全台各地陸續推行。
對建築業而言,這不僅是挑戰,也是轉型的契機。在房市與建設的榮景背後,唯有讓發展與環境取得真正的平衡,城市的未來才能真正穩固且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