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 17 小時前 點閱: 10 科學園區南移?龍潭三期擴建面臨挑戰台積電南進,高科技產業重心移動台灣半導體產業近年進入更新世代的製程競賽,尤其在2奈米與1奈米節點的競爭上,產業布局不再僅限於傳統的竹科地區。台積電在2023年確定於高雄投資興建2奈米製程新廠,震撼整個產業鏈。隨後,又傳出1奈米製程有望落腳於南科第四期擴建區,科學園區的重心似乎逐漸由北往南轉移。龍潭三期的初衷與轉折早在2022年,竹科管理局就啟動龍潭園區第三期擴建計畫,總計畫面積達159公頃,預計提供給台積電興建2奈米及更先進製程廠房。然而,消息曝光後卻引來當地居民強烈反彈。自救會成立後,多次陳情抗議,用地爭議使開發進度大幅延宕。在民間壓力與政治考量下,竹科管理局決定縮小用地規模至89公頃。雖然在程序上嘗試彌補,但重大轉折仍發生在2023年10月,當台積電正式對外宣佈不再考慮進駐龍潭三期,理由為「現階段條件下不適宜發展」。用地爭議與程序重啟即使台積電撤出,竹科管理局並未完全放棄龍潭三期的擴建計畫,而是進行重新規劃。原訂2024年第二季底要將籌設計畫送交行政院審查,但由於部分居民持續要求將其土地納入用地範圍,導致整體規劃需再調整。更大的用地規模意味著需要重新辦理公聽會、環境影響評估與法定程序,使原訂2028年取得土地的計畫面臨延期風險。這場延宕,不僅考驗竹科管理局的政策溝通與協調能力,也反映出台灣土地開發與產業擴張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台灣科技產業布局的轉變與意涵南科與高雄的戰略地位提升高雄近年逐步從傳統重工業城市轉型為半導體新重鎮,台積電的進駐是一個明確訊號。不僅2奈米製程廠已動工,周邊的供應鏈與基礎建設同步進行,使高雄躍升為南台灣高科技新核心。另一方面,南科(台南科學園區)原本已是半導體重鎮,隨著台積電計畫將1奈米製程布局於南科四期擴建區,其戰略地位更為鞏固。南科具備相對完整的工業基礎、相對較少的土地糾紛,加上地方政府全力支持,成為未來先進製程設廠的熱區。北中南科學園區角色再定位在過去的產業布局中,新竹科學園區無疑是台灣科技產業的象徵,其發展帶動整個北部科技產業鏈。然而,土地取得困難、居民密度高、反對聲浪強烈,使得新建廠計畫困難重重。中部的中科,儘管發展也有所突破,但受限於交通與人才吸引力,始終不如北南兩端快速成長。南科則在地理、政策、與土地供應上具備優勢,加上氣候條件適中、地震風險較低,對於極先進製程來說更具吸引力。龍潭三期的未來與變數居民反對成為關鍵變數龍潭三期的命運,某種程度上已不再僅由產業需求決定,而是深受居民意見與社會氛圍影響。土地開發若無在地共識,不僅開發進度受阻,也容易陷入政治與社會對立。目前部分居民仍堅持抗爭,甚至要求擴大用地納入更多私人土地,使得原本縮小的89公頃方案再度複雜化。如果協商未能順利,龍潭三期可能面臨進一步延後,甚至重新定位用途的風險。政策選擇與產業平衡政府若一味將高科技設廠視為最高優先,可能忽略地方民意與社會成本。然而,若過度迎合地方反對,又可能錯失國際產業競爭的時機點。這是一道艱難的平衡題。一種可行方案是將龍潭三期重新定位為IC設計、研發中心、低污染型電子產業聚落,減輕居民疑慮,也符合產業升級趨勢。此外,強化南科與高雄的生產能量,搭配竹科的研發優勢,形成更完整的區域性分工,或許才是長遠之計。結語:從龍潭三期看台灣科技產業的再配置竹科龍潭三期的擴建計畫從2022年提出以來,歷經產業規劃、民間反對、政策調整與企業退場,突顯出台灣在高科技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制度性挑戰。土地取得不易、社會共識不足、區域資源分布不均,使得任何一次產業布局都充滿變數。而台積電轉往南科與高雄設廠,也反映出台灣產業重心的南移趨勢,這並非單一事件,而是政策與產業結構長期互動下的結果。對政府而言,如何兼顧產業發展與社會共融,是未來必須正視的課題;對企業而言,靈活布局、回應社會期待,是在全球競爭中保持領先的關鍵。在這場看似地理空間的再分配背後,實則是一場關於資源配置、社會溝通與產業戰略的博弈。龍潭三期卡關的今天,或許正是台灣高科技產業再一次深度調整的起點。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