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開胡/川普晚上來信? 台灣稅率股市兵起,美中新局撼動亞洲經貿板塊

川普貿易攻勢升級,全球經濟新戰局開打

川普在2025年春季重新主政後的對外經貿政策,與其任內第一次任期如出一轍,但這次的戰術更為強勢且直接。2025年7月7日(美東時間)中午,川普以總統名義發出14國關稅通知信,台灣時間為8日凌晨,被外界稱為「川普的夜間來信」。通知函中,詳列自8月1日起生效的加徵關稅國家與稅率,目標直指亞洲出口導向型經濟體。

其中,南韓關稅維持原有25%,日本則再增1個百分點至26%。而東南亞的泰國、緬甸與柬埔寨則面臨高達36%至40%的稅率。台灣未被明列細項,但市場普遍預期其可能面臨32%的潛在稅率,成為談判關鍵焦點。


川普的三種結局——豪賭、退縮或反噬?

情境一:關稅奏效,川普經濟紅利成真

若美國經濟在關稅實施後仍維持增長,甚至帶動本土製造業與就業,川普將成為挑戰自由貿易框架的勝利者。他的理論是「對等關稅」可迫使他國讓步,達成更有利美國的雙邊協議。若如願達成,美國將成為制定新貿易秩序的主導者。

但這一情境需滿足兩個條件:一是企業能迅速調整供應鏈結構,將高關稅壓力內部吸收或轉嫁;二是美國消費者能忍受短期內物價波動與進口商品減少所帶來的不便。

情境二:川普退縮,重演「TACO」現象

「Trump Always Caves Out」(川普終將退縮,簡稱TACO)這一名詞來自其第一任期的觀察:川普經常在壓力到頂點時讓步。此次是否會在8月1日正式生效前再次讓步,引發極大關注。

目前已有企業與參議員批評川普的「關稅信」只是在延長市場不確定性。奧勒岡州民主黨參議員懷登直指,美國此舉將經濟拖入「關稅煉獄」。若川普面對國內壓力選擇退縮,不僅傷害其強人形象,亦將使其對外政策信譽受損。

情境三:關稅反噬,美國經濟與盟友雙傷

若高關稅政策導致進口成本上升、供應鏈中斷,將反噬美國自身經濟。更嚴重的是,那些過去在選舉中支持川普、受益於低通膨與穩定物價的選民,可能因此倒戈。

此外,受打擊的亞洲出口國若因此調整出口方向或強化區域經濟整合(如東協、中韓FTA),也可能削弱美國的亞太經貿影響力。對盟友南韓與日本的不對等關稅政策,也可能引起外交裂痕。


各國如何應對?焦點在「產業讓利與政治交換」

日本堅守汽車 南韓尋求展延

日本希望避免汽車產業被重稅打擊,特別強調在農業市場讓利有限的情況下,關稅加徵將對雙邊信任造成傷害。但川普對日本的開放程度仍不滿意,尤其對其農業市場的抗拒頗有微詞。

南韓方面,貿易部長呂漢久表態希望延長稅率實施緩衝期,但未獲美方正式回應。總統李在明則向國內保證,將竭盡全力緩解關稅對經濟的衝擊。

越南模式值得參考

越南在與美國談判中展現出彈性與務實,成功將一般貨物的預定46%關稅談到20%,但也同意轉口貨課徵40%,以防止「洗產地」現象。

作為交換,越南全面開放市場對美商品實施零關稅,引發中國不滿,認為越南正在成為美國「圍中」的跳板。但此模式亦為中小經濟體提供了「犧牲部分產業換取整體存活」的談判思路。


台灣策略浮現,能否突圍?

面對32%的潛在關稅威脅,台灣政府選擇以「零關稅」對美商品開放作為談判起點,意圖顯示最大誠意與合作姿態。

可能讓利項目包括:

1.液化天然氣進口:擴大從美國採購以平衡貿易逆差。

2.農業產品與軍購:提供政治與安全上的合作誘因。

3.汽車關稅調降:目前對美進口汽車徵收17%稅率,未來可能逐步降至10%以下。

三種談判結果情境

◆10%關稅以下:談判表現優異,台灣出口具相對競爭力。

15%-20%關稅:結果在可接受範圍內,維持與主要對手的平衡。

超過20%或維持32%:將重創台灣出口導向產業,尤其是電子與機械業。

台灣若仿效越南,需在能源、農工、軍事等多方面提供讓利籌碼,才能在川普極具壓迫性的談判風格中爭取喘息空間。

股市、產業與通膨的三重警戒

川普的政策尚未落地,但台灣金融市場已出現反應。玉山投顧報告指出:

股市震盪增加:科技股首當其衝,特別是依賴美國市場的出口導向企業。

產業鏈重整壓力加劇:部分台商已評估是否轉向東南亞生產,分散關稅風險。

通膨風險升高:若台灣須加徵美國商品關稅反制,將帶動國內物價上漲。

在這種高度不確定的環境下,政府需持續與產業保持密切溝通,同時保持政策靈活性與資訊透明度,避免市場恐慌擴散。

結語:談判不只關稅,更是國家戰略試煉

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不僅是一紙稅率表,更是一場檢驗各國政治彈性與經濟體質的風暴。在這場超出貿易範疇的地緣政治對局中,台灣若要生存與突圍,必須以全政府、多層次的整合戰略來應對。

不論台美最終談判結果為何,這場關稅之戰已揭示一個事實:在後全球化時代,經濟政策再也不是純經濟議題,而是國家安全、外交與產業結構全面交織的角力場。台灣必須快速適應這一新現實,才能穩住經濟命脈,並在風暴過後站穩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