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 2 天前 點閱: 21 竹科寶山二期環差通過:一場水資源與科技產業的拉鋸戰寶山二期擴建案的背景與戰略意義台積電2奈米布局的最後拼圖新竹科學園區寶山二期擴建計畫,對於台積電來說具有極高的戰略意義。隨著2奈米製程進入量產階段,對於廠房土地與穩定水電的需求也隨之提高。寶山二期的土地被視為「最後一塊拼圖」,不僅地理位置鄰近台積電既有廠區,其基礎建設潛能也具備延伸彈性。台積電作為全球半導體代工龍頭,其技術世代的推進不僅影響公司營運,更牽動全球供應鏈的發展節奏。2奈米製程預計將在2025年量產,因此相關基礎建設的進度成為時間壓力下的關鍵任務。再生水規劃落後帶來的連鎖反應此次環差調整最主要的變因,是再生水建設的延宕。原訂配合擴建的再生水廠,因液化施工進度延遲、市政協調未如預期,使得水源規劃面臨落空風險。為此,竹科管理局提出環差報告,將再生水使用時程往後調整,並規劃以海水淡化為替代方案。環差三大變更重點解讀再生能源與餘土利用調整除了再生水規劃,環差報告另兩項變更重點也值得關注。首先是再生能源的辦理進度更新,反映出竹科在因應ESG與淨零轉型下的壓力,需更積極擴充綠能供應。其次,餘土(開挖土石)管理方式也有修正,擴建工程預估產出大量餘土,需妥善規劃外運或再利用路徑,以降低對地方運輸與環境的衝擊。再生水時程推遲,海淡水成應變要角環差變更最受矚目的部分,即再生水時程的調整。原先規劃以新竹地區市政再生水廠供應擴建所需製程用水,但由於廠房完工可能延後兩年,竹科須評估「最劣情境」。在此情況下,若無再生水上場,將改以區域水源(如寶山水庫、寶一水庫)與海水淡化水因應。竹科提出「海淡水認購規劃」,意即預先向水公司簽訂認購契約,以確保當供水需求高峰時有備援方案,同時向環委保證:絕不影響或排擠民生用水權益。環委關注與爭點解析產業與民生用水的潛在衝突在環委審查過程中,最大疑慮即為產業與民生用水之間可能的排擠效應。尤其新竹地區已屬水資源緊張區域,若再生水供應延遲,再加上氣候變遷影響降雨穩定度,恐導致「與民搶水」的情境。為此,竹科管理局提出水利署支持證明,指出即便再生水廠延誤兩年,區域供水調度(含海淡水)仍能保障產業與民生雙方用水,並進行最劣狀況模擬分析。這一點,成為初審能通過的關鍵說服力之一。海淡水:成本高但穩定性佳海水淡化被視為替代水源的一環,但也存在高能耗、高成本的問題。目前台灣推動多座海淡廠以應對氣候風險,尤其新竹、台南等地的科技園區周邊,皆列為策略性布局地點。對於企業來說,海淡水可能意味著更高的製造成本,但與全球供應鏈穩定度相比,這筆「水費」可視為必要的風險保險。從寶山擴建案看科技與環境治理的挑戰基礎建設進度與環評程序的時間差此次寶山二期環差變更案反映出,科技建設的快速腳步與行政流程之間仍存在斷層。雖然科技業高度依賴資源調配,但政府系統中環評、協商、基建整合等程序,往往無法同步完成,造成規劃落差。這也提醒決策單位需更前瞻性地整合空間規劃、水資源政策與環境風險評估。政策彈性與環境承諾的平衡寶山擴建案在水資源規劃上展現了一定程度的政策彈性,如海淡水的納入、最劣情境模擬、再生水期程重調等,都屬務實策略。然而,也需注意這類調整是否會導致環境評估失真、或產生「事後補救」的負面示範。長期而言,台灣必須建立更高標準的前瞻規劃與風險管理機制。結語:科技發展與水資源管理的雙重考驗竹科寶山二期環差初審的通過,象徵台積電2奈米布局邁入新階段。然而,這背後也暴露出台灣在面對科技擴張與自然資源限制時的矛盾與壓力。水資源並非無限,尤其在面對氣候變遷與產業集中的雙重挑戰下,如何建立可持續且公平的用水體系,將是接下來政策與企業必須共同面對的關鍵課題。未來若再生水廠如期完成,將有效降低對天然水源的依賴,並朝循環經濟方向邁進。但這也提醒我們:每一項高科技發展的背後,都需以審慎環境評估、公共資源分配與民眾權益保障為前提,才能真正實現「科技島」的永續未來。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