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灣西部科技廊帶的戰略定位
台灣長期以半導體與 ICT(資通訊)產業聞名,其中以新竹科學園區—俗稱「竹科」—為發展核心,形成完整上下游供應鏈與人才集群,並導引桃園、苗栗等地區跟進。《桃竹苗大矽谷計畫》正是在此基礎之上,由中央指向性的產業擴張政策,旨在將桃竹苗地區打造成具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產業廊帶。
二、計畫背景與政策脈絡
1.組成與推動過程
核定時程:2024年2月22日行政院通過方案,7月報請同意,9月30日正式核定 。
政策整合:與「亞洲・矽谷3.0計畫」、「晶創計畫」等政策相輔相成,由國發會主導對接中央與地方政府。
2.推動地區與出發原因
桃竹苗地區擁有新竹科學園區、竹南園區以及苗栗相關工業與離岸風電、電力、水資源等配套,是台灣科技廊帶不可或缺的一環。
三、四大策略詳解
1.深耕前瞻技術,驅動產業升級:
投入晶片、生成式AI、5G、低軌衛星、生醫與電動車等技術,激勵現有產業升級與新興領域發展。
2.強化深科技新創生態系:
透過技術轉移平台、國發基金、創投支持,促進大學、法人與新創合作,並設立國際據點以引進全球創新資源。
3.人才召募與培育:
配合產學專班設立、外國人才延攬措施、國際化教育制度,營造國際友善、高端技術人才聚集環境。
4.園區優化與廊帶構築:
擴大園區開發,升級公共設施與智慧基礎建設,推動淨零轉型,並擬定都市型科學園區策略,引入混合空間應用。
四、完整配套建設面向
1.水電與能源轉型:
興建三重–蘆洲供水網絡、再生水廠設置、離岸風電、智慧電網、雙迴路電力等,以保障工業運轉與綠色轉型。
2.交通建設與網絡整合:
新建快速道路(新梅龍、板龍)、改善交流道接駁,並串聯桃園、新竹軌道系統,提升通勤與物流效率。
3.居住、醫療與教育環境:
推動員工平價住宅、強化醫療設施與子女教育環境,兼顧生活品質與誘人力需求。
4.循環經濟與淨零轉型:
強化廢棄物回收設施、園區綠能與低碳策略,產業園區走向可持續與永續經營
。
五、區域示範與地方反應
苗栗:四大園區開發專案
苗栗率先啟動竹南科東、頭份交流道、後龍等四處園區,總面積約960公頃。其中竹南科東納入都市計畫,其他園區已提報國家重大建設,但遭國發會退回,轉由主管機關或內政部審查。
新竹:都市計畫與認定卡關
新竹市爭取將竹科X二期納入大矽谷計畫,提案國發會與內政部審議。地方議會指出市府「找錯單位」、未辦說明會,行政程序有誤,造成進度遲滯。
中央回應與協調機制
國發會表示已透過區域治理協調平台積極協商,並要求地方與各主管機關依法程序審查;若確認為重大建設,仍需主管認定。
六、機遇與挑戰分析
1.產值與產業群聚的潛力
中央預期透過本計畫,在未來四年創造高達數兆元的經濟產值,並加速 AI 伺服器、半導體產業群聚與產業鏈升級。自台灣外貿依存度看,電子資訊是出口主力,占65.2%,顯示產業抗風險實力。
2.區域協作與行政挑戰
地方政府投入資源、設置園區,但在都市計畫與建設認定等程序上與中央仍未完全對齊,行政卡關影響推動節奏。
3.土地與投資市場效應
受計畫影響,土地投機與價格上漲顯著,部分政府呼籲民眾謹慎因應,等待政策明確再行投資。
七、未來展望與政策建議
1.加速協調與法定程序落實
地方與中央須建立更順暢的協作機制,明確界定主管機關責任,加快都市及區域計畫程序,以免耽誤發展時機。
2.強化綠能與數位轉型融合
建議結合淨零能源基礎設施與數位基礎建設同步部署,創造智慧低碳示範園區,增強計畫可持續性。
3.深化國際化人才與研發布局
加強與國際頂尖研究機構合作,推動海外據點,為深科技引入更多國際研究資源與人才活水。
4.加強社會溝通與教育配套
透過地方說明會、教育溝通平台提升對居住、交通及環境影響的透明度,凝聚社區支持。
結語
「桃竹苗大矽谷計畫」以完整科技廊帶願景,結合前瞻技術、深創生態、人才聚集與智慧園區,將桃竹苗地區升級為台灣西部高科技引擎。然而,行政協調、大型建設程序與社會成本仍是確實挑戰。唯有執行效率與配套兼顧,才能實現此區成為與南部「大南方新矽谷」平行、具國際競爭力科技聚落的目標,為台灣整體產業創新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