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失衡下的房市矛盾:建不停、賣不動,誰來承擔?

房市現況總體觀:營造熱,買氣冷


營造業景氣回溫:科技、公建與能源三箭齊發

公共工程與科技廠辦成關鍵動能

根據台經院2025年6月最新資料,營建業景氣終於止跌,營業氣候測驗點上升至94.79點,顯示整體建築活動活絡。這波回升的背後,主因在於三大動能:

1.科技業廠房建設:隨著AI與半導體產業需求推升,多家科技大廠加碼投資,廠房擴建案陸續動工,帶動大量工程需求。

2.公共工程超前進度:政府推動的國道、水利工程及社會住宅進度加快,不僅穩定建設就業,亦為營造業注入穩定現金流。

3.能源基礎設施擴充:考量夏季用電高峰及綠能政策,風力、水力與LNG能源工程全面加速,創造長期建設需求。

此外,中颱丹娜絲造成的災損,也為嘉南地區釋出大量重建工程預算,預期將成為下半年營造業的重要支撐。

預期半年內仍維持成長態勢

展望下半年,因上述三大因素持續推進,加上政策資金尚未收緊至基礎建設層面,營造業預期仍處於溫和成長階段。不過,與實際住宅買氣的背離,亦逐步突顯出市場結構性問題——蓋的人不愁工程沒得做,賣的人卻愁銷售無門。


不動產買氣疲軟:建商陷入「蓋了賣不掉」的窘境

限貸與資金緊縮成主因

儘管6月六都建物買賣移轉件數月增5.2%,表面數字顯示交易回溫,但深層結構顯示問題依舊:

主因為交屋潮,而非新購買盤:大量預售屋轉交屋階段使得移轉件數上升,並非反映市場實際買氣。

仲介業交易量萎縮:主流不動產仲介業者當月交易量月增率落在0%至-13.2%,顯示實際成交筆數減少。

此一現象反映兩大壓力來源:

1.央行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發酵:限制第二戶購屋貸款與審核嚴格,使得投資買盤退場。

2.市場資金緊縮與利率高檔:借貸成本提高,特別影響剛性自住需求者進場意願。


政策效應遞減,民眾轉為觀望

新青安貸款原本被視為撐盤利器,但其政策紅利已逐步退燒,加上房價並未實質下修,自住買方愈加觀望。這導致市場進入「成交不旺、價格難降」的雙重膠著期。


投資退場、自用當道:房市結構全面轉向

自用需求成為唯一支撐

專家指出,目前房市結構正在重整,「投資客退場、自用戶當道」成為主流,尤其是首購族與換屋族為目前市場成交主力。此趨勢意味著:

開發商需重新評估產品設計與價格帶

交易週期拉長,去化速度明顯變慢

豪宅、商辦市場風險上升


商用不動產風險浮現

辦公市場亦出現供給壓力,台北市核心商圈預計將新增4.57萬坪辦公空間,劉佩真預估年底空置率恐上升至6.9%。主因包括:

傳產經營壓力大,難以支撐新租約

政策不確定性增加,特別是進出口與關稅議題,讓企業投資趨於保守


政策鬆綁是關鍵轉捩點?

市場期待央行鬆綁信用政策

市場普遍預期,若9月央行能適度放寬房市相關信貸政策(例如恢復第二戶貸款彈性、調降房貸利率門檻),可能為目前膠著的市場注入活水。但台灣面對美國延後降息壓力、通膨壓力仍在,政策彈性有限。


貨幣政策寬鬆的可能與限制

除信貸政策外,整體貨幣寬鬆亦是關鍵。不過央行目前態度趨向保守,短期內可能仍維持現狀。若無新一波外部衝擊或內部景氣急凍,央行不太可能主動轉向寬鬆政策。


結語:市場的冷熱兩極,誰該為「一邊在蓋、一邊賣不掉」的局面負責?

房市景氣與營建業景氣分道揚鑣,呈現典型的供需錯配現象。政府的公共工程與能源政策推進了營造業穩定成長,但住宅市場卻因信用緊縮與投資退潮陷入交易低迷。這場房市戲,真正該下台的或許不是建商、也不是央行,而是長期缺乏系統調節的政策架構與資源分配機制。

在此情境下,唯有建立更明確的「建設與住宅平衡政策」、重新界定房市角色與目標,才能真正打破「一直蓋卻一直賣不掉」的惡性循環。2025下半年,關鍵不在於更多供給,而在於如何喚醒真實買盤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