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美國關稅挑戰 新竹市啟動六大應變措施穩產業

美國加徵關稅引爆產業震盪,新竹科技重鎮首當其衝


政策背景:美國針對台課徵20%關稅,與日韓差別待遇惹議

2025年8月,美國宣布對台灣多項出口產品實施20%的關稅調升,理由是「貿易平衡與國家安全考量」。然而,此舉未同步針對日本與南韓等亞洲主要貿易夥伴進行加稅,引發台灣工商界與學界不滿,質疑其差別待遇與地緣政治操弄。

台灣作為全球半導體與電子供應鏈的核心環節,尤其是新竹地區涵蓋竹科及眾多科技中小企業,此一措施形同針對台灣的出口命脈下重手。短期內造成業界信心動搖,且由於美國為台灣主要出口市場之一,關稅上升直接壓縮企業利潤,對成本結構造成衝擊。


新竹市迅速應對,針對500家企業展開衝擊評估

33%企業盼中央紓困、18%擬拓展新市場

新竹市政府迅速成立「美國關稅應變專案小組」,由代理市長邱臣遠主持,對新竹市內500家具代表性企業進行問卷與訪談調查。結果顯示:

33%企業期待中央推出紓困方案:如稅賦減免、低利貸款、現金補貼等財務支援措施。

18%企業有意拓展新市場與調整供應鏈:尋求分散風險,包括開拓東南亞、歐洲市場,或與其他區域供應商合作。

這項評估反映出部分企業已準備主動轉型,但多數仍需政府強力支援。

市府啟動六大應變措施,強化產業支撐網

邱臣遠在應變會議中提出六大應對策略:

1.研擬擴大內需與紓困政策:包括透過地方採購、產業媒合、市集活動等刺激在地消費。

2.跨縣市合作,聯手抗震:將與桃園、苗栗、台中等鄰近科技重鎮召開首長會議,強化區域聯防。

3.即時產業通報與支援窗口:建立產業回饋機制,讓企業困境能快速獲得回應。

4.啟動就業應變機制:預先因應可能裁員、無薪假問題,協調就業轉介與勞工保護資源。

5.強化創新創業與升級轉型政策:加速推動SBIR計畫、青年創業補助、中小企業升級輔導。

6.積極爭取中央政策與財政補助:包括特別預算、補助地方財政缺口等,以提供第一線支援。

這些措施展現市府對產業發展危機的敏感度與行動力,並凸顯新竹作為科技重鎮的戰略地位。


中小企業壓力倍增,供應鏈調整勢在必行


匯率波動加劇企業風險,企業雙重夾擊

除了關稅衝擊外,近期台幣兌美元劇烈波動也使得出口商難以精準預測成本與利潤,導致報價策略與合約履行出現變數。一方面是關稅直接增加出口成本,另一方面是匯差可能吞噬微薄利潤,形成「雙重壓力」。

尤其對於資本規模較小的中小企業而言,這樣的變動可能在短短數月內壓垮原本已緊繃的財務體質。

供應鏈重組與轉向區域合作成趨勢

因應新局,部分企業開始布局供應鏈調整策略,包括:

減少對美出口依賴,分散市場

尋求與東南亞、印度、歐盟等新興市場接軌

導入自動化與AI技術,提升生產效率以抵銷成本上升

這也促使產業鏈上下游重新審視合作夥伴,提升整體抗風險能力。


政策建議與中央角色:產業重建關鍵在於快與準


市府呼籲中央三原則:「從寬、從速、從簡」

邱臣遠特別呼籲中央政府,面對此一外部劇變,應儘速啟動下列政策:

1.特別預算撥付:用於中小企業補貼、紓困貸款與稅賦緩繳。

2.普發現金刺激內需:短期內帶動市場流動性,降低消費萎縮風險。

3.穩定匯率政策協調:避免劇烈波動侵蝕出口產業利益。

市府也期望中央簡化補助流程,落實「從寬、從速、從簡」原則,讓政策能真正發揮效益。

建立「產業預警平台」與「中央-地方聯動機制」

長遠來看,台灣需要建立一套即時反應的「產業預警平台」,整合來自地方政府、商業協會、研究機構的資料,及早發現外部風險。

此外,中央與地方政府必須建立更緊密的協調機制,如定期產業應變聯席會議、共享資源平台、補助政策彈性化等,方能因應快速變化的國際政經局勢。

結語:關鍵時刻,公私合力共度難關

美國針對台灣加徵關稅所引發的產業震盪,不僅是經濟挑戰,更是一場對政策敏捷度與政府效率的考驗。新竹市政府在面對挑戰時展現迅速應對與縝密規劃,從評估企業需求到推動六大政策,展現其作為地方經濟支柱的角色。

然而,地方力量終究有限。唯有中央政府積極主動,從財政支援、政策鬆綁、匯率穩定等面向快速介入,方能讓地方與產業體系穩健過渡這場全球供應鏈重組下的變局。

在全球經濟板塊快速位移的時代,台灣更需整合中央與地方、政府與企業的力量,共同提升競爭韌性,打造具抗風險能力的未來產業結構。這不僅是對眼前危機的回應,更是對未來10年產業命運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