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 23 小時前 點閱: 14 桃園航空城拆遷戶水理計畫書爭議揭開序幕航空城重建起步,卻卡在水理計畫書桃園航空城為近年最大都市更新與產業園區整合案之一,涉及大量土地徵收與居民遷移。拆遷戶中有3000多戶選擇安置街廓(俗稱配地),自行重建原居住功能。但當居民依規辦理建照申請、準備重建家園時,卻被告知必須附上「水理計畫書」,說明雨水與生活廢水的排放設計方案。這份計畫必須由專業技師撰寫,費用動輒上萬元,成為重建過程中的一筆沉重開銷。居民不解:「有管線,為何還要自己處理廢水?」水理計畫書之所以惹議,主因在於航空城區內早已預設污水幹管,照理應可直接將住戶生活污水納入系統處理。然而,兩座預定的污水廠遲遲未動工,導致管線雖有、終點卻「無處可去」。拆遷戶因此必須另設化糞池處理家戶污水,增加工程成本及後續維護負擔。他們質疑政府既已鋪設污水管線,卻因污水廠未及時興建,要求居民額外設計排水計畫、支付技師費用,根本本末倒置。議員協調成功,市府讓步免附水理計畫書市議員徐其萬接獲民怨後,積極與市府工務局、水務局協商。經過多次溝通,市府於2025年7月底正式行文同意,未來航空城安置街廓的拆遷戶在申請建照時「免附水理計畫書」。此舉被視為市府在制度上的重大讓步,也代表地方政府開始正視實務與民生之間的落差。重建不只是蓋房子:污水處理背後的制度問題污水廠蓋與不蓋之間的政策矛盾市府回應指出,兩座航空城污水廠計畫(即水資源回收中心)早在規劃中,但根據政策原則,必須等污水量達到「足夠處理經濟規模」才會啟動興建,避免日後運轉成本過高。行政院直到2025年6月才正式核定計畫,預計2026年完成招商,2032年才會完工。也就是說,在未來近7年內,居民必須靠個別處理排水問題,難以納管。這段「落差期」正是爭議的根源。青埔經驗早有前例,政策反思在哪裡?類似的問題並非首次發生。桃園青埔特定區在早期開發時也未即時建設污水廠,導致民宅林立後才興建污水處理設施,過程超過20年。此舊模式引發外界質疑:為何政府總是在「需求產生後」才補建基礎設施?是否可以預先興建、或至少同步啟動?若一再重蹈覆轍,是否凸顯制度規劃的結構性問題?地方財政與民間參與的兩難局面污水廠建設成本高,民間投資模式難推進從市府角度來看,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成本高昂,單靠政府難以負擔。採用「民間參與BOT模式」已成趨勢,但問題是污水量不足無法支撐投資報酬率,使招商難以推進。這種「等量足了才蓋廠」的思維造成制度瓶頸,使居民在都市開發初期陷入無法納管的窘境,甚至被迫支付本不應負擔的設計與處理費用。制度設計需更貼近民生需求水理計畫書本意是保護環境與城市排水安全,讓每棟建物不影響整體排水系統。然而,在缺乏配套設施(如污水廠)的前提下,要求個別住戶承擔整體系統未完成的責任,確實有違公平原則。未來制度設計上,應考量過渡期機制,或由政府統一設計簡化版排水模組,降低民眾負擔。結語:從拆遷重建看政府規劃的前瞻與彈性桃園航空城案中的「水理計畫書爭議」,不只是一次行政程序的調整,更揭示都市計畫與民生需求間的斷層。當政府主導大型開發案時,往往以整體規劃為重,卻忽略拆遷戶在重建過程中實際遇到的種種問題。市府此次讓步,顯示出在民意壓力與議會監督下,制度可以調整、更貼近現實。然而,從青埔到航空城,再到未來其他開發區,類似問題若一再發生,便不只是個案,而是制度性錯誤的警訊。城市發展需要前瞻規劃,更需要彈性應對。基礎建設不能再「等到人來了才蓋」,而應該同步進行,甚至預先佈建,讓居民能夠安心、合理地安家立業。畢竟,每一戶拆遷戶的重建,不只是蓋一間房子,而是重新建立一個家的開始。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