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廠蓋「這縣市」最好?網一面倒支持桃園:地震少、嫌惡設施多沒差、房價還能甜甜期待

台灣核電爭議再起:公投前的輿論風暴

核三延役公投倒數,核能話題再燃

2025年8月23日(星期六),將進行備受矚目的「核三廠延役」公投,從8月7日開始連續舉辦五場公投辯論會,核能支持者與反對者交鋒再起。然而,在辯論正式展開前,網路社群已經提前開戰,焦點不僅集中在核三廠的延役適不適合,更進一步討論:「如果台灣未來一定要建新型核電廠,該選在哪裡?」

新型核電:未來能源選項還是危機導火線?

全球能源轉型的背景下,小型模組化核電廠(SMR)逐漸受到重視,美國等國家積極推動相關應用。台灣總統賴清德也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坦言,「不排除未來接受先進核能發電技術」。但在台灣社會對核能長期不信任的氣氛中,新式核電設廠仍備受爭議。

網友一面倒選「桃園」:條件真的滿分?

桃園地震風險低?專家證實:地質結構穩定

多數網友主張桃園是新核電廠最理想的選址,主因之一在於地震風險相對低。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顏宏元表示,桃園地區是由堅硬的礫石堆積形成的台地,沒有活動斷層、無液化風險、不容易放大震波,整體而言是全台最不容易受地震影響的地區之一。

核電廠選址需穩固岩盤

根據國際標準,核電廠設址需考慮是否位於堅硬岩盤上,避免土壤液化或地層滑動導致核災風險擴大。台灣過去的核一、核二(新北)、核三(屏東)皆面臨強震或地形問題,而桃園的岩盤與地層條件,在全台名列前茅。

桃竹苗工業區+AI產業帶動用電爆增

除了地質因素,桃園也具備高度的用電需求背景。北部科學園區、新竹竹科、桃園龜山AI伺服器園區、龍潭工業區等地正快速發展,大量AI伺服器與半導體製程需要穩定且大量供電。許多網友指出,「用電多的地方自己供電」才合理,避免「南電北送」的成本與風險。

「桃園科學園區可自建核電廠」呼聲漸起

有網友甚至建議,未來可由科學園區或大型科技公司「共建核能供電廠」,獨立於主電網運作,以防外部攻擊或系統故障導致大範圍停電。

「嫌惡設施多一個沒差」:民眾接受度可能反而高?

桃園早已是工業重鎮,各類工業區、化學工廠、焚化爐、機房等設施分布密集,讓部分居民對「再多一個嫌惡設施」的敏感度相對較低。有網友酸道:「都住在工業區旁邊了,核電廠頂多也就這樣,不差一個。」

補貼政策到位,居民意見可緩和?

只要政府補貼與安全措施規劃得宜,核電設廠對於當地居民來說,也許不再是「絕對不能接受」的紅線。再加上部分居民希望藉由「嫌惡設施導致短期房價下修」達到「打房」的效果,甚至有人說「這樣可以買到甜甜價的桃園房子」。

法國也有內陸核電廠,台灣能複製嗎?

國際案例:內陸設廠不稀奇

許多國家,如法國、俄羅斯、美國等皆有核電廠設於內陸地區,尤其是使用SMR(小型模組化核電)後,選址彈性大幅增加。這類核電廠佔地小、冷卻水需求少,且建設週期短,特別適合工業區或人口稠密的國家。

台灣能走同樣模式嗎?

有專家認為,一旦台灣引進SMR技術,核電不再需依賴大型海水冷卻設施,沿海與內陸皆有潛力建廠。桃園作為人口大縣、工業與科技重鎮,更應優先評估。

政治與地方支持度分析:北部比南部更可能接受?

網友觀察指出,相較於長期反核聲量強烈的南部(如屏東、高雄、台南),北部地區尤其是桃竹苗理工背景選民較多,對核能技術理解度較高,接受度也相對高。

同時,新竹市內有核工系的清華大學,桃園更有大量電機、電子、工程背景人才與AI企業,政策宣導空間與民意合作可能性也比南部來得大。

桃園建核電廠可能帶來的正反效益分析

影響面向      正面效益                                    負面風險
地質安全岩盤穩定、地震少極端情況仍無法完全排除天災
用電需求可供應科學園區穩定用電若發生故障,影響產業重大
民意接受嫌惡設施已多,部分支持設廠若輿論操作失控,恐引發抗爭
房市變化可能出現房價修正機會居民信心不足,移居意願減弱
國際安全降低天然氣依賴,能源自主若軍事衝突發生,核電廠成風險點

結語:桃園成新核電廠最佳選址?不只是網友喊喊

雖然核能議題在台灣始終爭議不斷,但在核三延役公投前夕,社會輿論對「新式核電廠應設在何處」已有相當具體的共識。從地質條件、用電需求、民意基礎與產業分布來看,桃園確實具備成為新一代核電示範區的潛力。

未來台灣若真的走向新核能技術的導入,桃園不僅是理論上最合適的地點,也是實務上最可執行的選項之一。但無論最終選址在哪,政府需針對風險管理、核廢料處理、居民溝通進行完整規劃,才能真正邁向穩定、安全又環保的能源轉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