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陰霾壟罩!除了台積電,這些台廠有望翻身?美國設廠概念股全面盤點

川普大刀再起,全球晶片供應鏈風聲鶴唳

100%關稅震撼彈,「美國製造」成唯一生路?

2025年8月6日,美國總統川普與蘋果執行長庫克共同宣布,蘋果將投入千億美元加碼美國在地製造,緊接著川普火力全開,拋出一項全球矚目的貿易政策:「對進口美國的半導體產品課徵最高100%的關稅」。

此政策意在迫使全球半導體廠商將產能移至美國,以建立本土晶片供應鏈,減少對亞洲的依賴。川普指出,凡是在美國建廠或承諾在美投資的企業,有望獲得豁免。

三大變數未定,產業界進入觀望期

儘管政策聲勢浩大,但目前仍有三大變數未明:

1.關稅上路時間未定:短期恐引發囤貨潮,企業急於出貨避免後續成本增加。

2.課稅產品範圍模糊:除晶片本體,是否涵蓋AI伺服器、電腦、手機等終端產品仍待釐清。

3.「美國製造」定義不清:許多企業不確定是否符合免稅資格,加劇投資與決策難度。

這些不確定性,讓全球科技供應鏈陷入焦慮,但也促使企業更積極評估海外投資策略。


從IC設計到封裝測試,台灣半導體廠誰能翻身?

了解半導體製程,掌握誰能躲開關稅風暴

半導體製程分為四大階段:

IC設計:使用EDA工具設計電路圖(如聯發科)

晶圓製造:將電路刻印在晶圓上(如台積電、聯電)

封裝測試:保護晶片與測試功能(如日月光)

系統整合與出貨:最終裝配應用於電子產品

每個階段的供應商在美設廠的必要性與迫切性不同,受影響程度亦不一。


誰已卡位美國?盤點潛在受惠「美國設廠概念股」

晶圓製造與材料業者

●台積電(2330)

亞利桑那州建設3座晶圓廠,第一廠已量產4奈米,第二與第三廠將支援2奈米製程,為政策最大受益者。

環球晶(6488)

美國德州謝爾曼市的12吋矽晶圓廠已投入營運,子公司GWA為蘋果供應鏈一環,成為新關稅政策受惠代表。

封裝測試與設備支援商

●日月光投控(3711)

雖目前僅在美設有辦公室,但已開始評估設廠計畫,若客戶需求強烈,具備全球封測龍頭優勢,投資可望迅速展開。

中砂(1560)、帆宣(6196)、漢唐(2404)

半導體材料與廠務系統廠商,將隨台積電等大廠赴美擴廠間接受惠。

電子組裝與伺服器代工

●鴻海(2317)

威斯康辛州建廠計畫涵蓋伺服器、車用電子、顯示器,配合蘋果與AI需求具備彈性優勢。

廣達(2382)、緯創(3231)、緯穎(6669)

為輝達AI伺服器主要代工廠,已有加州、田納西等美國據點,具抗關稅優勢。

誰還在觀望?哪些台廠恐陷入出口危機

尚未設廠的晶圓與封測業者,面臨成本壓力

●聯電(2303)

主要產線在台灣與中國,與英特爾在美合作發展技術,但非自有廠房。是否能豁免關稅,須看後續條件。

世界先進(5347)

聚焦成熟製程,在法說會明言不考慮赴美設廠。若關稅涵蓋成熟晶片,恐影響出口競爭力。

力積電(6770)

表示銷美比重低,但長期仍需關注產品是否被納入課稅範圍。

記憶體廠商風險浮現,恐被波及

●華邦電(2344)、旺宏(2337)、南亞科(2408)

主要產線集中在台灣與中國,若記憶體產品納入課稅清單,將面臨直接衝擊。


不只晶片!台廠美國布局全面化,跨足多產業

電子製造業積極插旗美國,打造在地供應鏈

●英業達(2356)、仁寶(2324)

在美投資建廠,應對資通訊產品課稅風險,並承接在地品牌客戶需求。

和碩(4938)

已投入28億元設立全資美國子公司,進入建廠決策關鍵期。

事欣科(4916)

工業電腦與伺服器零件供應商,在美與墨皆設有產線,具分散風險能力。

車用與被動元件也具在地製造實力

台達電(2308)、貿聯-KY(3665)

電源與車用線束產品皆具美國生產基地,可望維持出口優勢。

堤維西(1522)、聯嘉(6288)

為美系車廠供應煞車與連接線材,具備本地化生產能力。

國巨(2327)

透過併購美國廠商強化當地製造,應對全球市場關稅挑戰。


挑戰才正開始,台廠須超前部署

設廠非萬靈丹,須克服四大挑戰

1.成本與回收期長:建廠成本高、回本時間拉長。

2.人才供應不足:美國半導體工程師嚴重缺乏。

3.法規與補貼複雜:不同州有不同稅法與補助規則。

4.地緣政治不確定:中美緊張升溫,持續壓迫供應鏈重整。

國發會指出,應對關稅的三大戰略包括:設廠、併購、與美系企業結盟。但對中小型企業而言,門檻極高。


結語:關稅戰不是結束,是產業轉型的開始

川普關稅政策是美國強推「供應鏈回流」的具體實踐,但背後也透露出全球供應鏈再平衡的巨大壓力。台灣廠商雖具備技術優勢與經驗累積,但要真正在這場關稅戰中勝出,「在美設廠」只是開始,如何快速轉型、靈活佈局,才是關鍵競爭力所在

未來幾年將是產業重組關鍵期,只有具備全球化戰略與資本實力的企業,才能穿越風暴、逆勢翻身。對台灣而言,這不只是挑戰,更是下一波產業升級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