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 24 天前 點閱: 108 台灣央行為何遲遲不降息?經濟表現仍屬穩健,政策需審慎評估儘管美國已率先於2025年啟動降息,台灣央行卻在9月18日的第三季理監事會上,連續第六季維持政策利率不變,引發市場高度關注。央行在會後聲明中指出,主要考量包括以下幾點:1.今年經濟成長穩健:受惠於電子資訊通信業(ICT)出口熱絡,預估全年經濟成長率達4.55%。2.明年成長雖放緩但仍正向:預測2026年經濟成長率為2.68%,呈現溫和成長。3.國際環境不確定性高:特別是美國經貿政策、全球供應鏈重組、地緣政治等因素,仍需謹慎應對。央行總裁楊金龍強調,穩健的經濟基礎讓央行有空間維持現行利率水準,避免過早釋出過度寬鬆訊號,進一步推升資產價格或引發金融不穩定風險。通膨數據並非唯一指標傳統上,CPI為判斷是否降息的重要參考依據之一。過去楊金龍曾表示,若CPI年增率降至1.5%以下,才可能啟動降息。不過此次他明確指出:「市場變動太大,若仍僵固地依循1.5%的標準,反而限制政策靈活性。」根據央行預估:◆2025年CPI與核心CPI年增率分別為 1.75% 與 1.67%◆2026年預測將降至 1.66% 與 1.64%雖然已接近1.5%門檻,但楊金龍認為,「僅看通膨」太過片面。若出口表現惡化、就業市場疲弱等情況發生,將構成更強烈的降息理由。美國聯準會降息對台灣的啟示美國為何降息?美國聯準會在今年下半年降息1碼(0.25個百分點),其背後考量並非通膨數據放緩,而是:◆勞動市場降溫:失業率略升,職缺減少◆經濟下行風險升高:消費與企業投資成長放緩◆通膨雖仍高,但壓力趨緩:讓聯準會有空間「先發制人」這顯示出一個訊號:貨幣政策要先於經濟惡化之前啟動,才能發揮穩定作用。對台灣的影響與挑戰楊金龍表示,若美國對等關稅與232條款對台灣不利,可能導致兩大支柱產業:1.電子資通訊業2.傳統產業(如鋼鐵、機械、紡織等)同時出現出口衰退,將對整體經濟造成衝擊。在這種情況下,即便通膨尚未完全回落,央行也需預做準備,適時啟動降息。台灣內部壓力:產業M型化與房貸熱潮傳統產業受關稅衝擊,出口疲弱雖然整體GDP成長強勁,但這來自於電子業的強勁表現,傳統產業卻面臨嚴峻挑戰:◆出口表現疲弱◆減班休息人數增加◆國際競爭與關稅壓力日益加重這種結構性問題導致台灣經濟出現「M型化」現象,即強者愈強、弱者愈弱。若產業失衡擴大,也將促使央行提前干預。銀行房貸爆量,新青安成雙面刃在房市方面,政府推出新青年安心成家貸款(新青安)計畫後,申請案量激增,使銀行端出現:◆房貸排撥延遲◆資金調度壓力增加◆房價出現結構性上漲央行為此祭出兩大應對策略:1.公開市場操作釋出資金:穩定市場流動性2.放寬不動產貸款管理彈性:讓銀行可更彈性因應貸款需求這些措施雖屬「適度寬鬆」,但仍未達到全面降息程度,顯示央行希望保持政策彈性,而非一次性放鬆。當前利率政策的走向與可能時點政策彈性取代指標僵固楊金龍的言論透露出政策轉向的兩大訊號:◆拋棄絕對CPI標準:強調通膨只是參考,需看整體經濟環境◆強調提前因應:不等產業出現大幅衰退,貨幣政策就應超前部署因此,未來若出現以下情況之一,降息機率將大幅上升:1.美國持續降息,美元走弱影響新台幣升值2.出口成長放緩,尤其是電子業與傳產同時下行3.CPI接近或跌破1.5%,同時內需疲弱4.國際政經不穩,投資與消費信心大幅下降可能的降息時點?根據目前資料推估,2026年上半年有可能成為央行首度降息的窗口期,尤其是:◆美國若連續降息兩次以上◆台灣出口出現負成長◆企業開始縮減投資、消費者信心下降此時若再維持高利率,恐將壓抑本已脆弱的內需動能。結語:降息不只是數據問題,更是政策智慧的體現在過去,通膨數據往往是央行調整利率的主要參考依據,但從2025年的全球情勢來看,貨幣政策正進入一個多面向、需高度靈活因應的時代。台灣央行選擇維持利率不變,不代表對經濟前景樂觀,而是基於對當前穩健成長的肯定與對未來風險的審慎評估。同時也強調,未來政策將不再依賴單一指標,而是根據整體經濟環境與產業動態靈活調整。面對國際競爭、關稅政策與結構性經濟問題,央行若能「搶先一步」,在適當時機啟動降息,不僅可緩解實體經濟壓力,也能避免金融市場波動,維持台灣經濟的長期穩定。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