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 21 天前 點閱: 72 苗栗危老建築的現況與挑戰苗栗縣住宅老化問題嚴重根據苗栗縣政府統計,全縣有超過50%的住宅屋齡已超過30年。這些建築多數興建於未有現行建築耐震標準的年代,不僅耐震能力不足,許多更存在漏水、鋼筋外露、結構剝落等問題,對居民生活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危老建築潛藏重大風險當建築物年久失修,除了對結構安全造成疑慮,也可能成為都市景觀的破口,甚至影響鄰近房價與社區環境品質。加上苗栗屬地震高風險區,危老建築若不及時處理,災害來臨時可能釀成重大人命與財產損失。危老重建推動師制度的誕生與目的因應《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2017年中央政府通過《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提供包括容積獎勵、稅賦減免等誘因,鼓勵民眾重建老舊建物。然而,實務上重建過程繁瑣,牽涉產權整合、資金規劃、社區溝通等多重關卡,使不少民眾望之卻步。苗栗與台北領先全國推行制度為解決推動難題,苗栗縣政府仿效台北市,於2019年與2020年分別培訓81名與38名危老重建推動師,並持續於2025年增訓50人。這些推動師透過專業培訓,協助居民進行結構評估、法規說明、財務規劃、社區協調與實際申請流程,大幅降低民眾參與門檻。推動師專業培訓內容理論與實務並重危老重建推動師的養成課程包含以下幾大核心模組:◆法規解說與政策導向:理解重建條例、容積獎勵條件與法定程序。◆結構安全初步判斷:學習辨識常見結構劣化現象與耐震評估基本原則。◆財務與融資規劃:提供民眾重建成本分析、貸款方式與報酬模擬。◆產權與住戶整合:協助居民處理產權分割、繼承與協議問題。◆社區溝通與共識建立:教授溝通技巧,協調住戶意見,化解重建過程的糾紛。實務案例分享與模擬演練培訓過程中亦安排成功案例分享、現地勘查與模擬協調會議,讓學員不只理解理論,更能實際掌握社區協調與申請流程。成效顯著:42件危老重建案由推動師輔導通過六成以上案件由推動師促成苗栗縣截至目前共核准63件危老重建案,其中42件由危老推動師協助通過,占全數66.7%。這一成果不僅展現推動師制度的實質效果,也大大縮短民眾與政府政策之間的距離。區域分布概況重建案件集中於人口較密集區域,包括:◆頭份市:21件◆苗栗市:19件◆竹南鎮:13件◆公館鄉:4件◆三義鄉與苑裡鎮:各2件◆後龍鎮與頭屋鄉:各1件此分布亦顯示都市區與交通便利地區為重建推動的熱點。推動師成功案例分享案例一:竹南鎮自用型自地自建住宅重建該案為一棟老舊住宅,原建物為地上4樓、地下1樓,建坪198坪,經危老重建推動師協助申請,最終重建為地上5樓新建築,建坪提升至267坪。不僅空間更寬敞,耐震能力亦大幅提升,住戶滿意度高。案例二:苗栗市商業區三合院重建為10層大樓另一案位於苗栗市商業區,原為三合院型態,建坪167坪。藉由危老條例提供的容積率獎勵(原350%,加上危老獎勵35%),最終重建為10層樓大樓,總建坪472.5坪。此案不僅提升土地使用效益,也將危樓轉化為現代化安心住宅,成功翻轉市容。危老重建的推動困境與展望困境一:產權複雜與住戶意見不一許多老舊建築由多位共有人持有,常因意見分歧而難以達成共識。若無第三方專業協調,計畫常陷入停滯。困境二:民眾對政策理解不足不少居民不了解政府提供的容積獎勵、稅賦減免等誘因,甚至對重建後的分配產生疑慮,導致抗拒參與。展望:危老推動師成為關鍵橋梁危老推動師正是連接政府與民間的關鍵角色。藉由持續培訓與制度化發展,他們能有效化解爭議、加快行政流程,未來可望推及更多鄉鎮,成為全台推動老屋重建的典範。結語:一條從危樓到安心家的道路苗栗縣推動危老重建推動師制度,不僅在制度上創全台之先,也在實務上取得可觀成果。透過專業人力的培養與在地推廣,讓原本令人擔憂的危險老宅,蛻變為安全、舒適的新家。隨著2027年容積獎勵落日的逼近,危老重建的黃金期進入倒數,苗栗的經驗提供其他縣市一條可行之路。唯有結合政策誘因、專業協助與社區共識,方能真正加速危老建築更新,打造一個更安全、美好的居住環境。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