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 19 天前 點閱: 125 無人機出口暴增 台灣成全球供應鏈新寵台廠全面升級 從小螺絲打到整機出口隨著中國限制無人機出口至烏克蘭,加上美國對中國製無人機的國安疑慮,全球市場正在尋找「非紅供應鏈」作為替代。台灣無人機產業正好抓住這波風口。2025 年上半年,台灣無人機出口已高達 2.6 萬台,是 2024 年整年的 7.5 倍。這波出口潮,來自歐洲與美國企業的大量詢單,尤其是靠近俄烏戰爭前線的波蘭、捷克等國家。中光電:全台最大出貨廠商 年出貨目標 5 萬台走進中光電位於竹南的試飛場,各型號無人機正在進行測試,不少機體上印有美國品牌「Teledyne」的標誌。中光電旗下的智能機器人公司,已經是台灣無人機出貨龍頭,今年出貨量已達 3500 台,預計未來兩年內將提升至 5 萬台,其中低階戰術機型將達 3 萬台。此外,中光電也開始製造光學鏡頭、熱顯像與雷射測距雲台,計劃拓展配件市場。智能機器人事業發展總經理忻維忠直言:「需求就在那裡,我們得在兩三年內拉滿產能。」雷虎:與歐美新創結盟 打進軍用市場另一家老牌企業雷虎,也迅速切入軍用無人機市場。董事長陳冠如透露,公司已與美國 AI 軍事新創 Auterion、法國品牌 Parrot 簽署合作備忘錄,並打入烏克蘭前線。雷虎自建馬達產線,每月產出達 4 萬顆,未來將考慮在美國複製產線。全球搶台灣零組件 系統整合能力勝中國不僅整機製造,零組件供應鏈也成為國際合作的焦點。六俊:從航太跨足無人機 百秒一顆馬達六俊電機是一家擁有超過 50 年歷史的航太馬達廠,曾供貨波音與空巴。近年轉型無人機領域後,設立半自動產線,生產效率大幅提升,一顆航太等級馬達的線圈只需 100 秒完成。這條產線正是為因應國際無人機新創如 Anduril 而設,六俊執行長張臨江表示:「客戶願意接受比中國貴 20% 的價格,只要不是中國製。」公司未來更規劃在美國設廠,擴大全球布局。其昜:布局歐洲最大無人機馬達工廠高雄的其昜先進科技,原本專注開發電動車動力系統,後來轉入無人機市場,目前正與立陶宛企業合資,在歐洲設立月產 10 萬顆馬達的工廠,成為歐洲最大產能。董事長龔子琪指出:「歐洲需求比美國更急迫,立陶宛甚至比波蘭還要肅殺。」瑀豐:從車載監控切入無人機影像模組瑀豐原為車載攝影機模組廠,如今也轉向無人機市場。總經理潘月英表示,影像模組在高速運動與惡劣環境下仍需保持清晰成像,與車載需求類似。瑀豐協助美國無人機新創客製模組,一次就接下 2 至 3 萬顆鏡頭模組訂單。盛世背後的隱憂:晶片與軟體仍是關鍵弱點軟體能力不足 難以應對戰場變化DSET(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政策分析師方怡然指出,無人機真正的核心不在硬體,而在「三晶兩軟」:◆飛行控制晶片◆通訊晶片◆衛星定位晶片◆飛行控制軟體◆地面控制軟體這些正是台灣目前尚未具備的技術能力。以烏克蘭戰場為例,無人機硬體平均 7~13 個月就會迭代,但電子戰的干擾卻可能 48 小時內改變一切,軟體更新能力是能否繼續執行任務的關鍵。晶片仍倚賴國際通用平台 無自主研發能力雖然台灣是「矽島」,但無人機相關 IC 設計能力極為缺乏,業界普遍使用 輝達(NVIDIA) 或 **高通(Qualcomm)**的通用晶片。相比之下,中國的大疆擁有自主晶片開發能力,價格比美系晶片便宜十倍,效能卻不打折扣。這讓台灣在無人機成本與競爭力上依然面臨壓力。未來展望:從代工到價值鏈關鍵角色放棄低價競爭 走向中高階價值定位忻維忠認為,台灣廠商不應再追求中國式的低價策略。他以中光電的雲台模組為例,功能與以色列高階模組接近,但成本與價格更具彈性。「我可以不打吉利汽車,但我可以跟賓士競爭。」他形容這就是台灣應該走的中高階市場路線。系統整合能力是台灣最大利器與中國無人機零件廠商不同,台灣廠商具備系統整合能力。例如六俊電機接單前,會要求客戶提供控制器與葉片規格,以確保整套系統能效運作。而瑀豐則將車載模組協力廠導入無人機產業,快速切入新市場。這種「垂直整合+客製彈性」的能力,正是歐美新創無法自己做、陸廠又缺乏的。結語:掌握軟硬整合,台灣無人機才能飛得更遠台灣無人機產業正處於前所未有的黃金時期,硬體產能迅速起飛、全球訂單湧入、國際品牌合作紛至沓來。然而,這場盛世並非永久紅利。若無法補足晶片與軟體的短板,未來恐怕會被東南亞或其他低價供應鏈趕上。真正的機會不只是成為中國替代品,而是成為全球無人機價值鏈中 不可取代的角色。唯有升級到核心技術與整合系統層級,台灣才能不只是代工,而是主導下一場科技戰爭的關鍵力量。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