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生產創高點 製造業全年拚兩位數成長

台灣製造業連18紅:新高背後的產業動能與挑戰


工業與製造業雙創歷年同月新高

生產指數表現亮眼

2025 年 8 月,經濟部公布的數據顯示:

工業生產指數117.36,年增 14.41%

製造業生產指數118.22,年增 15.48%

兩項數據皆創下歷年同月新高,並且已連續 18 個月正成長,展現出台灣製造業面對全球經濟波動仍能保持韌性與彈性。

AI商機成成長主引擎

AI、高效能運算(HPC)需求爆發成為最大成長動能,推升整體電子產業生產表現。尤其在全球數位轉型與企業導入智慧製造的浪潮下,台灣電子產業站穩國際供應鏈核心地位。


電子業引領製造業飛躍

電子零組件與IC雙創新高

根據經濟部統計處資料,電子零組件業與積體電路生產強勢推升整體製造業指數:

電子零組件業年增 31.52%

積體電路產業年增 35.86%

兩者皆創下歷年單月新高

連續 20 月正成長

這樣的亮眼表現顯示,AI伺服器、雲端運算、資料中心等需求熱絡,積極拉動相關晶片與零件備貨潮。

電腦與光學製品表現穩健

8 月份電腦電子產品與光學製品業生產也創下歷年同月新高,年增 3.8%,已連續 26 月正成長,表現相當穩健。這一方面受惠於:

AI 伺服器組裝需求

晶片設計公司持續投資

全球電子供應鏈去庫存化接近尾聲,拉貨潮重啟


傳產面臨成長停滯與挑戰

機械設備業轉為負成長

儘管整體製造業表現亮眼,但部分傳統產業「烏雲罩頂」。8 月 機械設備業出現年減 1.24%,結束先前連續 10 個月正成長的表現。

成長壓力來源解析

◆去年同期因配合交貨墊高基期

今年企業訂單保守,拉貨動能減弱

工具機、齒輪、滑軌、螺絲螺帽機械等設備需求減緩

過也有亮點存在,半導體產業擴廠投資仍支撐:

半導體製程設備、零組件持續增產

自動化倉儲系統亦有成長動能


汽車業陷入六連黑

8 月汽車及零件產業表現亦不理想,年減 11.95%,已連續 6 個月負成長

汽車市場低迷因素

◆傳統燃油車市場疲軟

消費者對景氣前景保守觀望

訂單縮減,尤其是汽車燈組與其他零配件

不過,政策與市場動能仍提供支撐力道:

電動車與油電車改款上市帶動新需求

公車電動化政策持續推動,拉抬電動客車生產


展望未來:AI為動能核心,製造業全年拚兩位數成長

AI應用前景可期

經濟部預估,AI 應用將持續驅動電子產業生產成長:

帶動半導體先進製程投資

高階伺服器供應鏈產能需求提升

預估:

9 月製造業生產年增率可達 15%~19%

第三季整體製造業生產指數年增 16.8%~19%

全年製造業成長率目標

經濟部初步研判,只要 AI 需求延續,全年製造業指數有望創歷史新高。惟需注意:

預估成長率可能落在 10%以上

若要突破20%則具難度


結語:產業結構轉型關鍵期,電子業撐起成長半邊天

2025 年對台灣製造業而言,是一個轉型與突破的關鍵時期。AI 與數位科技已不再只是「未來趨勢」,而是當前經濟的成長主力。電子業以積體電路與雲端伺服器為核心,展現驚人韌性與擴張能力。然而,傳統製造產業則須加快自動化與數位轉型腳步,才能在全球競爭與經濟不確定中找到出路。

未來的挑戰不小,包括全球經濟波動、地緣政治風險、貿易環境變化,但只要台灣能持續鞏固半導體與 AI 生態系優勢,配合政策引導製造業升級轉型,全年製造業「兩位數成長」將不僅是數字上的目標,而是產業升級的具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