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效應擴散:亞洲製造業陷萎縮潮 台日中同陷低谷

亞洲製造業陷入寒冬:關稅與需求雙重夾擊

全球需求放緩:製造業景氣普遍低迷

自2024年下半年以來,全球經濟復甦動能明顯減弱。尤其以中國市場為代表的亞洲內需持續走軟,加上美國為壓制貿易逆差而再度施行關稅報復政策,亞洲多國製造業活動受到嚴重打擊。

標普全球(S&P Global)於10月1日公布2025年9月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數據,顯示多數亞洲主要製造大國景氣指標持續位於50以下,意味製造業處於萎縮狀態。PMI是一項領先指標,低於50代表製造業活動萎縮,高於50則表示擴張。

9月的數據為自2024年8月7日川普政府實施對等關稅政策以來,首度全面反映該政策對實體經濟的實際影響。

各國製造業PMI一覽:全面走弱

台灣:出口型經濟體首當其衝

台灣9月PMI從8月的47.4進一步下降至46.8,創下2025年來最低點,顯示受到美國加徵關稅後,台灣出口需求遭到嚴重壓抑。尤其半導體產業,長期以來是台灣經濟命脈,但由於全球供應鏈調整與中美科技脫鉤,需求急凍,導致廠商對未來持悲觀態度。

不僅出口受挫,內需消費也無法有效支撐產出,加上庫存水位偏高,使企業傾向減少新訂單、延後設備投資。

日本:產出與新訂單同步萎縮

日本9月PMI也從前月的49.7下滑至48.5,降幅為半年來最大。標普分析指出,日本製造業下滑的主因是內需與外需同步惡化,尤其出口新訂單出現明顯下滑,導致整體產出隨之減少。

由於日本製造業高度仰賴出口市場,特別是對中國與美國的出口,此波貿易摩擦與全球需求減弱,無疑對企業信心與資本支出造成重大打擊。

中國:六連跌,創下近年最長萎縮期

中國的製造業PMI則為49.8,連續第六個月低於50榮枯線,創下自2019年以來最長的萎縮紀錄。中國內需疲弱,是主因之一;其次是外部市場對中國商品的需求也呈下降趨勢。

尤其在美中貿易關係未改善的情況下,加徵關稅使得中國製造業的出口成本上升,失去價格競爭力。同時,中國國內房地產與基礎建設投資放緩,使原物料與工業產品的需求同步下降。

經濟研究機構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的新興市場經濟學家坦頓指出:「整體來看,多數亞洲國家的製造業在短期內恐難以復甦。考量成長放緩與通膨受控,預期區域央行將持續實施寬鬆貨幣政策。」

馬來西亞與菲律賓:同步跌破榮枯線

馬來西亞與菲律賓同樣顯示製造業景氣放緩的訊號。馬來西亞長期仰賴電子與電機出口,但在美國市場收縮的情況下,也難以倖免。菲律賓9月PMI首次跌破50,也突顯區域中小型經濟體對外部環境的高依賴性。

印尼與泰國:維持擴張但動能趨緩

相比之下,印尼與泰國雖維持PMI高於50,但擴張速度已明顯趨緩。印尼9月PMI略為下滑,但仍在擴張區間,主因為國內市場仍有一定支撐。泰國則受惠於旅遊業復甦與部分製造回流效應,但同樣面臨出口訂單下降的壓力。

唯一亮點:南韓製造業重回擴張區間

新訂單成長帶動景氣回溫

南韓9月PMI為50.7,是自2025年1月以來首度站上50以上,象徵製造業景氣重返擴張區間。標普指出,這一轉變主要受到三月以來新訂單首度出現成長,加上企業擴大招募人力所帶動。

雖然南韓短期內表現優於其他亞洲國家,但專家指出,該國的出口高度依賴美國市場,前景仍與貿易談判結果密切相關。

美韓談判進展停滯,未來仍存隱憂

目前南韓與美國正就關稅進行艱難談判。美方原本同意將南韓輸美產品關稅從25%降至15%,條件是南韓須對美國進行高達3,500億美元的直接投資。但南韓擔憂大規模資本外流將導致外匯存底不足,雙方談判陷入僵局。

若無法達成協議,南韓製造業恐再次受到衝擊。

亞洲央行如何應對製造業衰退?

寬鬆貨幣政策或成主軸

在製造業景氣普遍低迷的背景下,市場普遍預期亞洲主要央行將進一步鬆綁貨幣政策。考量通膨壓力緩解,央行有更大空間調降利率或推動流動性政策,以刺激內需與投資。

以台灣與中國為例,雙方央行近期皆釋出維穩市場訊號。台灣央行已連續三季按兵不動,保留未來調整利率的彈性;中國則持續透過逆回購與降準措施釋放流動性。

財政政策亦將扮演關鍵角色

除了貨幣政策,財政支出將成為刺激製造業的另一支柱。包括基礎建設投資、產業補貼與出口退稅等措施,皆是政府可以快速推動的策略。

不過,若全球貿易持續處於緊張狀態,即使內部刺激政策到位,效果仍可能受限。

總結:從低谷中尋找新契機

亞洲製造業正在經歷一場深層結構性調整。短期內,來自美國對等關稅、中國內需疲軟與全球景氣放緩所造成的萎縮壓力仍將持續。但危機之中,也潛藏著轉機。

若能在政策、產業與人才三方面同步升級,亞洲製造業仍有機會重建新競爭優勢,從全球製造基地轉型為全球創新中心。

2025年的PMI低點,或許正是另一個長期成長週期的起點。亞洲各國必須抓住這次重構契機,讓製造業不再只是「生產引擎」,而成為未來科技與經濟韌性的核心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