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失靈下的北士科:坐下來談,才有共贏可能

北士科爭議背景——一場本可避免的衝突

北士科T17、T18案的起源

台北市北投士林科技園區(簡稱「北士科」)原為台北市政府積極推動的科技產業重鎮,期望吸引全球高科技企業落腳設點。當中的T17、T18地上權標的,因具備絕佳的地理位置與政策支持,成為保險業者投資的熱門選項。新光人壽(以下簡稱「新壽」)在2020年標得該地上權,預計投入百億元資金興建科技辦公與研發大樓,規劃吸引如輝達(NVIDIA)等國際企業進駐。

然而,由於後續台北市政府提出道路拓寬與都市計畫調整需求,導致新壽原設計遭打亂,建案延宕、成本增加,進而衍生補償與變更合約內容的爭議。雙方一再交涉未果,最後形成僵局。

政府與企業之間的信任赤字
這場爭議凸顯的不僅是個別合約糾紛,更揭示出政府與企業之間的信任斷裂。台北市政府主張依法行政、避免圖利特定業者;新壽則認為自身為善意承租人,依法應獲得合理補償。雙方雖皆強調「依法」、「依約」,但現實中卻未能進入契約中設立的「爭議協調委員會」機制,反而透過媒體隔空喊話、輪流出招,讓制度變成無效條文。


重回契約與制度,是唯一共識基礎

協調機制不是選項,而是契約義務

根據雙方原簽署的地上權契約內容,明確設有「爭議協調委員會」制度,目的正是為了解決雙方對補償、變更、解約等議題的歧見。這種設計,本是一種制度保障,讓雙方在程序內理性協商、避免公開衝突升高。

但目前的弔詭情況是:新壽認為應啟動協調程序,市府卻回應「新壽應先提出具體補償方案」,甚至質疑是否「真的構成爭議」。雙方不僅在補償金額上歧見甚大,對於是否進入協調本身,也出現根本性分歧。

制度本應中立,卻遭政治操作模糊化

「依法辦事」不該只是政治正確的標語。若市府擔心輿論質疑圖利,公開透明的協調程序反而能釐清責任、化解疑慮;若新壽主張保障股東權益,進入制度框架是其責任也是最佳防禦。制度提供的不是偏袒誰的工具,而是保障雙方的底線與程序正義。


產業政策與國家形象的交叉點

輝達案的象徵意義與實質衝擊

北士科案受到如此高度關注,背後真正的關鍵是「輝達」三個字。作為全球AI晶片領頭羊,輝達近年積極在亞太佈局,選址動作備受關注。若台灣能促成其落腳北士科,不僅有助於拉抬國際產業信心,更將大幅提升台灣在全球科技版圖中的戰略價值。

但若此案因政府與企業久談無果、誤解不斷而錯失機會,重傷的不僅是北市府的招商信譽,也將波及整體台灣的營商環境評價。這將成為教科書等級的反面教材:制度設有程序,卻因為彼此猜忌而失效。

營商環境靠制度建構,而非口號支撐

對國際企業而言,選址不只看地點與稅務優惠,更重視政府與企業間是否有穩定、可信賴的制度環境。若一個重大開發案最終因行政程序不清、協調機制無效而失敗,將使外資對台投資卻步。這也突顯制度穩定性比單一政策承諾來得更具決定力。


如何走出僵局?三點制度路徑建議

一、立即啟動爭議協調委員會

市府與新壽應儘速落實契約中所訂之「爭議協調委員會」程序,並由第三方中立專家擔任召集與審議角色。協調不是妥協,而是制度上解決歧見的正規手段。若雙方繼續停留在「有沒有爭議」的爭議,那麼這場紛爭只會更加延宕。

二、全程公開透明,接受公民檢驗

面對高度社會關注,市府應主動將協調過程公開透明化,例如透過會議紀錄揭露、直播程序,讓輿論能在資訊充分情況下形成判斷。這也是避免「圖利」指控的最佳方式。

三、設立制度化仲裁標準,未來案可參考

北士科案也提醒我們,未來類似地上權或大型開發案應建立更明確的爭議處理標準,例如補償範圍、變更權限、行政介入界線等,避免再次落入解釋模糊的窘境。


結語:制度才是雙贏的保證

北士科案不是一場你輸我贏的角力,而是一次制度成熟度的考驗。新壽有責任對其股東與保戶交代,市府也有義務維護公共資源與市民利益。兩者的立場天然不同,但並非無解。

唯一的出路,是雙方回到契約本身,依契約談、依程序談、依制度談。在制度下對話,才有機會讓輝達順利落地、讓投資信心回穩,並為台灣建立一套經得起檢驗的招商標準模式。

「依法辦事」不是口號,而是承諾;不是對外喊話的武器,而是雙方解決問題的橋樑。 北士科案,已到了必須坐下來談的關鍵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