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2025/08/01 
林佳彣
北市府喊出降溫城市,力拚體感降溫2℃,今年修訂「新建建築物綠化實施規則」,首創將綠容率入法,要求新建案在陽台、屋頂打造立體綠化設施,全面普及化。學者點出兩大創舉,而且基地愈大、責任愈大,就要愈綠化。
成功大學建築系特聘教授林子平表示,北市此次修法有兩大創舉,一是國內第一個以法令來定義植物的遮蔭品質,有別於以往計算綠覆率僅針對綠化面積進行規範,該法令以高及低遮蔭喬木、灌木、草地等不同遮蔭等級的差異,給予不同的權權計分,以凸顯好的植栽可創造好的陰影空間。
二是首創「綠容率」入法。過往綠化要求是以法定空地為標準,能做多少就要求多少,例如商業區面積大且建蔽率高、空地反而少,可種樹量就不多;修法後,「權力愈大、責任愈大」,不管建蔽率及容積率,只要基地有多大、綠化程度就要成正比,且依不同規模及類別分為5類管制,達成綠容率1.6至2.0的等級。
綠覆是指地面的綠化狀況,綠容是結合立體綠化及遮蔭舒適等概念。中央綠建築的綠化量指標是聚焦二氧化碳固定量,北市新修法則與之互補,不只固碳,也回應氣候變遷下高溫調適策略,提高綠化對人類福祉的期待。
該法令後續宜提供植栽分類表,或與既有的綠建築手冊的植栽類別對接,提供設計單位因地制宜選擇具有效遮蔽的樹種。外界也應正面看待樹木在都市扮演的角色,給予充分發揮舒適的價值。
北市能用的公有綠地都已盡量開發並植樹,未來透過公私協力,同步強化私人基地的綠化,每個私人基地都是小公園,綠化數量將會相當可觀,期待循序漸進,能夠持續都是好事。
資料來源: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