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美國壓力,台灣產業如何自處?

發佈日期:2025/11/17 
台美關稅談判近尾聲,本月底前能否敲定協議頗受關注。但即使美國最高法院推翻美國總統川普的對等關稅,台灣仍要擔心美國商務部進行的232條款調查,對台灣在全球居主導地位的半導體產業,徵收新關稅。

美國近年以「供應鏈重組」「去風險化」為名,實則透過高關稅、技術限制、產能外移與軍事依附,交織成綿密戰略網,台灣在經濟與安全上失去自主性,陷入「高房價、低薪資、無製造、無創新」的結構陷阱。金融市場的熱度掩蓋了實體經濟的寒冬,股市護盤、補貼營造的是景氣幻象,未來的競爭基礎正在消耗。

美國為鞏固自身產業鏈與科技霸權,以關稅與政治壓力調整全球經濟秩序時,台灣作為半導體與電子製造重鎮,首當其衝地被納入再分配的棋盤。美國的產業政策看似是市場調整,實則利益抽離。在貿易層面,美國大幅提高對台產品的進口關稅,使台灣商品在美市場的價格競爭力漸失。當日本與韓國享有較低稅率時,台灣企業便在訂單競逐中節節敗退。這不僅削弱了出口,也讓企業利潤被隱形稅吞噬。

與此同時,美國又以高額補貼吸引台灣企業赴美設廠,宛如「高科技產能搬運工程」。這場產業轉移的軌跡是:台灣讓渡精密的技術與人才,美國獲得晶片主導權與就業成果。表面「五五分」,實則「台灣減半,美國加倍」。美國還以國安為由限制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高階晶片與設備,使台灣被迫與最大市場脫鉤。這種「技術鎖鏈」的後果,是讓台灣失去自由拓展的空間,既無法進一步掌握美國的核心技術,也喪失與大陸共同創新的機會。

供應鏈重組更讓問題雪上加霜。美國主導企業將產能轉向東南亞、印度與墨西哥,以「去風險化」為名重塑全球產能配置,實質上台灣有從原本的供應鏈中心推向邊陲之虞。隨著訂單外流,中小企業生存空間被擠壓,產業聚落逐步瓦解。當出口衰退、企業外移、研發流失與金融泡沫交織,整個社會的結構性裂痕逐漸浮現,資本與人才被外吸,產業與創新在地空轉。

長此以往,台灣將逐漸喪失製造基礎與技術累積,成為一個被金融數字撐起的「虛胖經濟」。而當美國因自身利益調整政策、撤出資金,這個泡沫化的經濟結構恐怕將迅速破裂。這不是短期景氣問題,而是深層的結構危機。

台灣的出路不在於被動適應美國政策,而在於重新確立自身定位。要走出困局,台灣必須重啟兩岸經貿合作。大陸龐大的內需與資本可為台灣企業提供發展空間,而台灣的技術與研發能力又能補足大陸產業升級的需求。若能以互利共生為基礎,重建穩定的經濟往來,不僅可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也能重新融入亞洲產業鏈的主流,故應透過制度化合作推動產業共建、科技共研與金融互通。當兩岸形成穩定的發展秩序,台灣企業才能擁有確定性的未來,青年才能在本土看到希望。

美國可以為了自身產業復甦犧牲盟友,台灣真正的戰略智慧,在於以和平為前提,以經濟為核心,尋找屬於自己的主體道路。既不被動迎合美國,也不自我封閉於政治對抗;既要保持國際開放,也要恢復兩岸合作。唯有如此,台灣才能成為再生的主體。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